为什么吴三桂选择投降多尔衮,而不选择李自成呢?李自成开出的条件是:吴襄和吴三桂两个侯爵爵位,送吴三桂本人黄金一千两、白银一万两、锦缎一千匹,先赏关宁军白银四万两作为犒劳,投诚之后,一次性解决四个月口粮。 山海关的风裹着沙砾打在城楼上,吴三桂攥着李自成派来的使者递来的赏单,指尖把纸页戳出了个小窟窿。赏单上的字墨还新鲜,黄金白银的数目晃得人眼晕——按说这筹码够重了,他爹吴襄在京城当着大顺的官,他带着关宁军投过去,父子俩都是侯爵,手里的兵还有粮草撑着,怎么看都是稳赚的买卖。 可他盯着城楼下黑压压的关宁军,那些跟着他守了十几年边墙的老兵,袖口还沾着前几日跟清军拼杀时的血痂,心里那点盘算忽然就沉了下去。 前几日他收到过吴襄的家信,信里没提爵位,只说京城乱得很。大顺的兵闯进吴府时,他娘吓得躲在柜子里,首饰匣子被翻得底朝天不说,连他媳妇陈圆圆陪嫁的那对玉簪都被抢走了。 吴襄在信里劝他“识时务”,可字缝里全是抖的——那哪是劝降,分明是被按着脖子写的软话。使者来时说“吴公在京安好”,可吴三桂派人去京城外围探了探,有人说看见吴府的仆役被大顺的将官捆在树上打,就因为端茶慢了半分。 他把赏单往桌上一丢,转身去看墙上挂的地图。李自成的大顺军刚占了北京,势头正猛,可那队伍里多是些农民和降兵,打顺了仗就忙着抢东西,前阵子在河南时还听说他们把福王的园子拆了当柴烧。 关宁军不一样,这些人是拿命跟后金(清)拼了十几年的,手里的刀是真能杀人的。李自成给的那些金银,看着多,可关宁军要的不是一时的犒劳——他们要的是往后能安心守着妻儿,不用怕今天投了顺,明天就被当“前朝余孽”砍了脑袋。 多尔衮那边就不一样了。前几年皇太极还在时,就派人来跟他递过话,说只要他肯降,关宁军还是他带,地盘也归他管。那会儿他没应,毕竟还挂着大明的总兵印。可现在不一样了,大明的崇祯皇帝都吊死在煤山了,他成了没主的兵。 多尔衮这几日派来的使者说得明白:“只要吴将军肯开关,大清保你父子荣贵,关宁军上下,皆有封赏。”话不多,可透着实在——满人虽说是异族,可这些年在关外治兵,向来是说一不二的,赏了谁的官,就不会随便夺;许了谁的地,就不会转头又派兵去抢。 更要紧的是,李自成的大顺军打不过清军。吴三桂心里清楚,他手里这几万关宁军,守山海关还行,真要跟多尔衮的八旗兵硬碰硬,撑不了多久。 要是投了李自成,将来清军打过来,李自成那些抢了京城就想着享乐的兵,指不定第一个就把他推出去当挡箭牌。可投了多尔衮不一样——他开关引清军进来,帮着打李自成,那就是大清的“开国功臣”,往后在朝堂上说话,腰杆都能挺得直些。 有人说他是因为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将抢了,才“冲冠一怒为红颜”。这话也不全错,那天他在城楼上想起陈圆圆的样子,心里是恨得牙痒痒。可他更清楚,就算没有陈圆圆,他也得选多尔衮。李自成给的是“眼下的好处”,像堆看着光鲜的泡沫,风一吹就破;多尔衮给的是“往后的安稳”,是能让关宁军活下去的底气。 几日后,吴三桂让人杀了李自成的使者,把脑袋挂在山海关的城门上。然后他亲笔写了封信给多尔衮,信里没提太多条件,只说“愿开关迎王师,共讨李贼”。信送出去那天,山海关的风好像小了些,他站在城楼上往下看,关宁军的士兵们正蹲在墙根下擦刀,没人多问什么——他们大概也知道,将军选的这条路,是眼下能走的、最稳的一条路。 参考书籍:《明史·吴三桂传》《清史稿·多尔衮传》《明季北略》
为什么吴三桂选择投降多尔衮,而不选择李自成呢?李自成开出的条件是:吴襄和吴三桂两
冷香侵梦幽
2025-08-26 13:03:40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