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会给订单!40艘货轮驶向中国,800万吨粮没有一粒来自美国![凝视] 今年春天,一个消息在农产品市场引起轩然大波,中国买家一周内锁定了巴西40多艘货轮的大豆订单,总计超过200万吨,而这些订单里竟然没有一粒美国大豆。 这个现象背后藏着什么秘密?答案比你想象的更有意思。 先说说数字,今年4月,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了125%的关税,这个价差有多夸张?相当于买一吨美国大豆的钱,能买快两吨巴西大豆了,换作你是采购商,会怎么选? 今年1—2月的数据却完全不同,那两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913万吨,比去年同期暴增84%。从巴西进口却只有359万吨,同比骤降48%。 这个反差说明什么?原来,中国买家早就预料到关税政策会生效,提前囤了一大批美国大豆,等到3月关税真正落地,美国大豆进口量立马跌到了350万吨,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低记录。 巴西人显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巴西大豆的升贴水报价从158美分跳涨到182美分,几乎是一夜之间的涨价。供需关系一旦失衡,价格就是最直接的反应。 从更长的时间线看,这种变化其实早就开始了,2017年时,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还占34%的份额,到2024年已经跌到了21%,而巴西的份额则从不到一半升到了超过70%。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价格因素,巴西在供应链建设上也下足了功夫。他们的收割技术不断改进,港口效率持续提升,运输成本也在降低。更重要的是,巴西的供应相对稳定,不会因为政治因素突然中断。 中国买家的策略也很清楚: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除了巴西,中国还在扩大从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大豆进口,2024年从阿根廷进口了410万吨,虽然占比只有4%,但阿根廷全年产量预计有4650万吨,潜力巨大。 更有趣的是结算方式的创新,中国与阿根廷签署了人民币结算协议,30%的大豆贸易用人民币支付。这样既避免了美元汇率波动风险,也增强了双边贸易关系。 反观美国农民,日子确实不好过,2024年美国农场破产数量同比上升15%,威斯康星州的豆农算过一笔账:每英亩大豆亏损超过200美元,一个农场一年就亏几十万美元。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已经跌破种植成本线,美国农业部预计,2024—25年度美国大豆库存将达到1034万吨,是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有豆子卖不出去,价格自然上不来。 这种局面对美国政界也造成了压力,中西部农业州历来是共和党的票仓,农民的不满情绪会直接影响选票。特朗普政府曾希望中国将美国大豆订单增加四倍,但现实显然背道而驰。 中国的策略其实很明确:一手抓国内增产,一手抓海外多元化,2024年中国大豆产量达到2065万吨,比2016年的1359万吨增长了一大截,虽然自给率还不到20%,但这个方向值得坚持。 国际市场上,这种变化正在重塑全球农业格局,巴西计划2030年前将大豆产量扩大到2亿吨,阿根廷在加速豆粕出口工业化,俄罗斯也在利用远东开发政策扩大对华出口。 美国大豆并非毫无优势,品质相对稳定,海运距离较短,这些都是竞争力,但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完全抵消了这些优势,甚至还有余。 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看,这种变化其实是必然的,任何一个大买家都不会把供应完全依赖于单一来源,特别是当这个来源存在政治风险的时候,多元化不仅是商业考量,更是战略需要。 巴西在这轮变化中成了最大赢家,雷亚尔贬值降低了种植成本,天气条件理想让收成提前,港口设施改善提高了出口效率,这些因素叠加起来,让巴西大豆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中国与南美的合作也在深化,从投资种植基地到共建港口设施,从人民币结算到技术共享,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全产业链的深度合作。 未来,这种趋势很可能会继续,中国还在开拓更多供应来源,包括非洲、中亚、东欧等地区。目标很明确:进一步降低供应链风险,确保粮食安全。 这场大豆贸易的变化,表面上看是商业行为,实质上反映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都在发挥作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的每一个采购决策都会影响全球农产品市场,这次选择巴西而非美国,不仅改变了两国农民的命运,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 说到底,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格合理、供应稳定的产品,自然会受到买家青睐,政治因素可能会短期影响贸易流向,但长期来看,经济规律终究会起决定作用。 你觉得美国大豆还有机会重新赢得中国市场吗?如果关税取消,价格优势重现,中国买家会重新考虑美国大豆吗?还是说,巴西等南美国家已经建立了不可替代的优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 京报网--“中国进口商锁定巴西大豆,美国或错失数十亿美元”
🌛中国准备和美国撕破脸了,打算彻底截断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最近发布的那个征求
【79评论】【1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