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把牛肉税一刀砍到底,米莱这是给中国递上了“长期饭票”。 7月底,米莱宣布永久下调牛肉、玉米、大豆等出口预扣税,直接瞄准中国餐桌。中国每年从阿根廷进口牛肉超50万吨,占阿出口七成,大豆更是榨油刚需。砍税等于降价,降价等于多卖货,阿根廷比索兜里比脸干净,只能靠卖粮卖肉换美元。 米莱的这波操作是两全其美,既能让阿根廷经济从困境中稍微喘口气,又能把中国市场紧紧抱住。然而,真正的关键点是在“长期饭票”这四个字上。阿根廷这一波“永久”降税,或许是聪明的,但也可能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解决方案。 从阿根廷的角度看,减税当然是能带来即时的销售增长,尤其是对牛肉和大豆等出口品来说,中国市场几乎是阿根廷农产品的最大买家。减少税收意味着价格下调,价格下调意味着更多的买家愿意掏钱。中国市场的需求加上降税的促销力度,阿根廷的产品自然更容易打开销路。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阿根廷得确保长期稳定的生产能力和质量输出。毕竟,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不容忽视。 中国对阿根廷的需求在短期内确实不会变化太大。中国牛肉的消费量在稳步增长,且大豆和玉米作为饲料来源对中国养殖业至关重要。这对于米莱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冒险的市场。尤其是在中国经济逐渐恢复后,需求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与其说米莱是送“长期饭票”,不如说是对中国市场的赌注,他赌的是阿根廷能够通过降税,确保中国继续成为他们稳定的买家。 然而,降税的方式真的是最优解吗?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经济与政治的复杂性也日益增加。米莱这么干,是否把阿根廷的经济未来过于依赖中国市场?如果中国的需求在未来几年发生变化,或者更糟,出现了贸易摩擦,阿根廷可能会在“长期饭票”这个问题上陷入困境。过度依赖某一个国家市场的做法,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阿根廷现在或许得到短期利益,但如果未来发生变数,后果难以预料。 同时,这也反映出阿根廷国内经济结构的深层问题。降税是一个应急措施,但从根本上看,阿根廷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这些政策,还是值得怀疑的。比索贬值、外债高企,阿根廷的经济问题并非通过简单的降税就能解决。米莱如果只是通过短期的降税来博取眼前的好处,可能会错失系统性改革的机会。如果阿根廷能从根本上改善农产品生产方式,优化产业链,可能会在未来面临更可持续的增长,而非单纯依赖低税收带来的短期销量。 话虽如此,米莱还是玩了一手精妙的政治手段。通过这种直接的经济利益交换,他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也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一种主动性。阿根廷这次选择与中国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战略选择,米莱通过这一手把中国拉得更近,毕竟中国是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如果阿根廷能牢牢抓住中国这个市场,也可能在未来几年里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 但是,问题也在于“长期饭票”的游戏规则是否能长久维持下去。米莱的“永久降税”政策,是否真的能够避免在未来的变化中被打破?阿根廷能否在政治和经济上维持与中国的长期友好合作,这一切都还难以预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阿根廷牛肉出口 阿根廷牛肉进口 阿根廷大米 阿根廷牛腹肉 阿根廷牛 阿根廷牛脖肉 阿根廷牛腱
最令你吃惊的事实是什么?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