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段欢乐的周末时光,又是两个棒棒的网球少年,他们是女孩儿阿木和男孩儿皮皮。
阿木,17岁,在中国和法国两地长大。她从小喜欢网球,在北京的RTG和尼斯的穆拉泰格鲁网校都受训过。语言天赋也不错,中文、英语、法语、俄语样样能说,还喜欢钢琴和吉他,现在她就读在普罗旺斯首府艾克斯的国际高中。从前我恰好去过那里,记忆中是山丘、平原、古堡、朴实的小镇和大片的薰衣草,美得令人窒息。
皮皮来自首都师范大学,19岁,去年大一时他拿下了首都高校大学生联赛的单打冠军。今年却错过了全国大学生联赛的报名,算是一点小小的遗憾,毕竟在普招级别中能与他对战的同学寥寥无几。我是看着他在北航训练长大的,网球算是他课余最大的爱好。由于受偶像费德勒的影响,他从小练习单反,不到16岁就开始使用那款著名的Pro staff 340克,后来被我叫停了一段时间改为315克。水平5.0之后,那款340的潜能才终于被他驾驭发挥了出来。
通常顶级球员的生存状态彼此接近,但网球少年的成长之路却有很多很多,且各不相同甚至无法借鉴。所以,当我们去试图界定一个孩子能否成为职业球员,准备大幅度压缩孩子未来的选项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为你无法参考任何人。在高中念完之前我通常都不会建议,除非能让我看到无可比拟的天赋和其它保障。然然和小潘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的成长都彼此不同,只是上学和打球铺平了道路。
所以,我一直觉得成年以前的孩子应该在打球和上学之间找到暂时的平衡,那些知识与见识甚至还能在以后的职业竞争中帮助思考。而且,在努力学习和打球的过程中,还能验证他和他家庭的愿望是否强烈、持久,以及解决问题时的综合能力,因为职业网球是一条不归路,孩子的天赋只是其中之一。当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能看到从事其它行业的成功可能性会更棒。毕竟,在全球范围内的顶尖球员屈指可数,而其它领域的顶尖人才则成千上万。
因此,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将来人生的成功,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球星的诞生,因为那根本不实现。爱网球、打网球肯定是好的,而且对于多数的家庭而言,边学边打的孩子更容易成功,这一点我非常确定。那不单让孩子将来的道路格外平坦、宽广,甚至为其一生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球好的孩子身上自带光芒,那些附加的品格、坚韧和能力,在上学、求职、择偶方面已经拥有了无与伦比的价值。
所以,拿起球拍肯定是一个最牛的选择,只要不走向职业赛场怎样都好。因为那里的痛苦和煎熬不见得让人成长,反而会让你和你的家庭破碎,那样的例子我见过太多太多。除非,我们共同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