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长前脚离开,印度就试射核导弹,扬言足以打击中国全境 8月18日到

沃克笔下趣事 2025-08-23 17:09:48

王毅外长前脚离开,印度就试射核导弹,扬言足以打击中国全境 8 月 18 日到 20 日王毅外长刚在新德里参加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双方刚达成 10 点共识,连重开边境贸易市场的细节都敲定了,印度转身就在 8 月 20 日从奥里萨邦试射了烈火 - 5 导弹。 这款长 17 米、重 50 吨的家伙可不是小玩意儿,三级固体燃料发动机推着它能飞 5500 公里,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发射,确实能摸到中国最西端的喀什,也难怪印度媒体立刻宣称 "火力覆盖中国全境"。 不过说起来这射程也挺微妙,刚够着北约定义的洲际导弹门槛,跟中国东风 - 31A 比起来,人家 42 吨的体重就能飞 8000 公里,印度这导弹更像是 "踮着脚够大国门槛"。 这事儿一看就带着印度军方的鲜明烙印。毕竟印度首任国防参谋长拉瓦特 8 月初刚放话,说跟中国的边境对峙 "可能引发更大冲突",陆军参谋长德维维迪 earlier 还强调不会缩减边境部队部署。 莫迪政府在谈判桌上笑脸相迎,转头军方就按捺不住,这种 "文官政府管不住军装" 的戏码在印度可不是头一回。1998 年印度核试验,当时的瓦杰帕伊政府也是在外交缓和期突然搞出大动作,事后证明主要是军方在背后推动。现在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统计印度有 172 枚核弹头,不算多,但足够让军方有底气在谈判期间插话了。 要说时机也巧,第 24 次特代会晤刚决定在边境东段和中段设立将军级会谈机制,印度就急着秀肌肉。这套路跟 2020 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很像,每次谈判取得进展,印度军方总会搞点动作。 烈火 - 5 这次试射特意选在夜间,号称验证 "全天候作战能力",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给刚成立的划界专家小组 "送礼"意思很明白:别以为我们光靠嘴谈。不过这导弹的实战能力有点尴尬,它得开到印度东北部边境才能勉强覆盖中国全境,跟中国能在腹地发射的导弹比,更像是 "移动靶"。 更有意思的是试射时间卡得特别准,王毅外长访问巴基斯坦的行程早就公布了。印度对中巴关系向来敏感,2017 年就跳出来说中巴经济走廊 "侵犯主权",这次更直接,用导弹发射来刷存在感。 他们大概觉得这样能让巴基斯坦难受,顺便给中国提个醒,可惜这种 "左手握手右手挥拳" 的操作,反而显得自己格局小。就像 2024 年 3 月试射分导式多弹头版本时,印度媒体欢呼 "突破反导系统",但懂行的都知道,那技术复杂度跟中美俄比还差着辈分。 其实印度国内政治算盘也打得响。莫迪政府面临选举压力,军方这套 "强硬对华" 的戏码能拉拢民族主义选票。烈火 - 5 从 2012 年首次试射就没断过,每次发射都能让印度媒体沸腾好几天,这次搭载分导式多弹头的技术突破,更是成了执政党宣传的好素材。 只是这种 "导弹升空 = 国力提升" 的逻辑有点简单,毕竟 172 枚核弹头跟中美俄比起来实在不够看,导弹车开到边境才能覆盖中国的操作,更像是 "战略威慑界的临时工"。 说起来印度也是老传统了,1962 年边境冲突后就铆着劲发展导弹,从烈火 - 2 的 2000 公里射程一步步爬到现在的 5500 公里。但技术底子摆在那儿,烈火 - 3 导弹 2006 年首次试射还失败过,现在的烈火 - 5 虽然号称公路机动发射,实际部署起来麻烦不少。 就像这次试射,看似震撼,实则暴露了 "谈判桌上没底气,只能靠导弹壮胆" 的本质。刚在会谈上同意 "发挥外交军事渠道管控机制",转头就用导弹说话,这种操作把 "口是心非" 演绎得淋漓尽致。 印度大概觉得靠导弹能赢得尊重,却忘了真正的大国风范从来不是靠试射频率。烈火 - 5 升空的烟圈还没散尽,国际媒体已经在计算它的实际威慑力,毕竟 5000 公里射程要覆盖中国,得把发射车开到离中印边境多近的地方? 这种 "射程不够,卡车来凑" 的战略,与其说是威慑,不如说是给解放军的防空系统送练习靶。斯德哥尔摩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印度核弹头数量还没巴基斯坦多,却总爱搞这种 "雷声大雨点小" 的动作,大概是把导弹试射当成了 "大国资格考试" 的必答题。 说到底,这不过是印度式战略摇摆的又一次上演。王毅外长访问期间承诺的跨境河流报汛合作还没落地,导弹就先飞了起来;刚同意 2026 年在中国举行下一次会晤,转头就用军事动作制造紧张。 这种 "白天握手晚上拆桥" 的操作,暴露了印度外交政策的深层矛盾,既想从中国获得经济合作红利,又放不下军方的霸权幻想。 就像烈火 - 5 导弹虽然能飞 5500 公里,却飞不出印度 "既想当棋手又怕被将军" 的心理困境,最终只能在 "示强" 和 "求和" 之间反复横跳,用导弹发射的轰鸣掩盖自己战略定位的迷茫。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