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无锡主航道改建中山路的故事。 京杭大运河为啥要走无锡城中心?解放后这

欢乐开心老马 2025-08-23 15:19:59

京杭大运河无锡主航道改建中山路的故事。 京杭大运河为啥要走无锡城中心?解放后这段无锡城中心的大运河之地为什么又要改建成中山路? 首先要弄清楚无锡城中心的京杭大运河是怎么耒的?京杭大运河为啥会在无锡城中心穿城而过? 我们知道在公元前202年前的汉代就有了无锡的行政建制,但现在能看到的无锡城最早的地图,是绘于公元1268年(南宋咸淳四年),但它很简略,只标了城牆、城门与市中心的中直河(即京抗大运河无锡城中心约2000多米主航道);随着历史的变迁,中直河成了京杭大运河的无锡段,解放后填河筑路成了今天无锡窜城而过的中山路。 无锡城中心的中直河在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就成了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主航道。 无锡城原是汉代建筑在太湖、芙蓉湖(无锡湖)两湖河道水网连接中的一条较大河道两岸的小县城。 由于芙蓉湖在后代开垦中消失,所以现在看起来无锡城单'面靠在太湖边的水网地区;但芙蓉湖(无锡湖)的历史痕迹还存在,我们仍能看到:无锡北城门外还有莲蓉桥地名的公交站台、无锡東门外仍有叫芙蓉山名称的地方,不过与古代相比当然是面目全非了。 那么无锡几千年来城中心怎么出现了一段南北向的大运河主航道呢? 因为在太湖、芙蓉湖(无锡湖)水网地区发展起来的小市镇,本来是古人以货換货之地,种田的人要吃鱼,捉鱼的人要吃大米;因为是两个湖连接的水网地区所以河流特别多,古人摇着小船装着货物来交换做生意就比较方便,这个地方的两河两岸的人就越来越多,慢慢地自然形成了集市中心。 在两岸出现集市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小市镇发展成小县城,古人运货划船的方便自然成了重要的通航之道,这条自然出现在无锡城中心的中直河当然日夜繁忙不停。 在南北大运诃没有开通时,这条河就叫中直河,即使隋朝开通京抗大运河后,虽然它有2000多米之长,但在南宋时绘出的无锡地图上仍叫中直河。 南宋建都抗州后,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更快,元锡城中的中直河上非常繁忙,船来船往、船头船尾连接,还有高高挂着各式各样的多彩蓬帆。 后史上的中国皇朝,皇帝老儿的京城大多在北方,因为江浙南方地区比较富裕,税赋年年加、岁岁多进贡、总有吃的用的各种名贵物品需要載运;他们还要下杨州、过长江、遊江南,发现长江以南只要稍有疏通就可连接杭州再向南方,而且在军事战备上更有重要意义。 当看到可以利用无锡城中的中直诃接通长江、太湖,使南北航道互通非常有利,隋朝的皇帝对疏通大运河航道的大事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由于大运河贯通南北,再加上大运河沟通了长江又可贯通中国的東西,四通八达通航,各种航船大增,各地增没关卡税收又可增加皇帝老儿的国库财政收入,还可让乾隆皇帝从京城直下江南、还有赴京赶考的学子、贩运货物时靠码头做生意的商贾船、还可水运众多的、五花八门的货物。 当航船在无锡城中的中直河上的狭隘之处相逢时,船主高喊“不好了!不好了”,当两船相撞后,伙计大喊“奈末好了!奈末好了!”。上海的小品演员用常熟话讲到船还未撞就高喊:“不好了!不好了!”,当两船撞得“脸青鼻瞳”时反而高喊:“奈好了!奈好了!”经常引得听客们轰动大笑。 无锡的古代就是这样热闹的水上交通枢纽的小城,大运河向南又沟通了苏州和抗州。苏抗的贸易经济繁荣在南宋时代就出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名声。 到了1494年(明朝弘治7年)的无锡地图上,除城牆、城中大运河外,地图上最显眼的是在市中心的大运河上从南向北出现了八座桥:最南的叫塔桥、顺序叫南水关桥、南市桥、中市桥、大市桥、倉桥、北水关桥、莲蓉桥。 地图上还标有学宫(现学前街)、县衙、北禅寺,城隍庙等。 当时无锡最大的建筑群是文庙,因为地方当局与社会名流常聚于此,举行春秋大祭和尊孔活动。文庙一直延读续到1905年科举废除,文庙不再辉煌;但文庙的埸地还具有使用价值,特别是每年祭孔大典从未中断。 无锡的古运河段,原来是指城中自南向北的直线,因为船多压力大,从明朝开始增加了从莲蓉桥、工运桥、羊腰弯,再进入古运河道这段线。 在清代后期到民国这段时间,无锡六个以氏族为主的资本集团,组织了137个“未来实业家”到上海机器纺织局、机器缫絲局实习培训现代企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学成无锡后,“无锡人疯了”,办了近10个纺纱织布厂、建了12个缫絲厂、2个麵粉厂、一亇油厂,还有电灯公司、电话公司、各种铁工厂、机械厂,在抗战前夕已近200家。 直到解放以后无锡的经济又有更大发展,究竟是选一块新地建一个无锡新城、还是改建老城?这个问题虽然也经过一翻争论,但 最终还是走了改造老城这条路。 无锡市府决定开新运河,从吴桥以东的黄埠墩开始向南,经蓉湖公园、锡山、楊名新村、动力机厂、到下甸桥併入老运河。 有了新运河,再填塞城中2000多米大运河段、新建城中从南向北的中山路。

0 阅读:37
欢乐开心老马

欢乐开心老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