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曾驱逐中国籍高管?武力查封中石油资产封闭账户? 在非洲广袤的萨赫勒地带,一场围绕石油资源的较量悄然上演:尼日尔军政府突然对中国企业出手,驱逐高管、冻结账户,这背后是债务纠葛还是资源博弈?当合作面临考验,结局会如何逆转? 中国与尼日尔能源合作起步于200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投入约50亿美元,开发阿加德姆油田,建起津德尔炼油厂和连接贝宁港口的输油管道。这套体系每天运油9万桶,石油收入占尼日尔外汇七成以上,还带动铀矿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如电站和公路,贡献当地GDP的10%。 军政府2023年上台后,初期保持合作,但财政吃紧。2024年,从中石油获得4亿美元预付款,用于原油出口结算,到期却无力偿还。军政府希望调整分成比例,从15%升到30%,以填补预算缺口。双方分歧加剧,西方援助又迟迟不到位,法国历史遗留问题和美国立场模糊,让军政府转向施压中方。 2025年3月13日,军政府下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津德尔炼油厂和西非石油管道公司三名中国籍高管须在48小时内离境。理由是薪资差距大,本地员工月薪1200美元,中国员工达8678美元,在人均年收入不足700美元的国家,这被视为不公。同时,指责未遵守2024年8月的本地内容法令,没优先雇佣本地分包商和提供培训。 军政府还冻结津德尔炼油厂银行账户,涉及资金数亿美元,导致运营中断。炼油厂关闭后,全国燃料供应紧张,油价上涨,民众生活受影响。旅游部吊销阳光国际酒店营业执照,该酒店主要服务中国企业员工,被指歧视本地人、税务违规和扩张未报备。酒店2013年开业,本是中尼合作象征,却成纠纷焦点。 这些措施源于军政府想强化资源控制,但实际加重经济压力。石油产能下降70%,每日损失400万美元,极端组织活动增多,社会不稳。军政府本想在中美间平衡,却发现西方承诺多行动少,中国投资更务实,不附加政治条件。 2025年5月,军政府再发令,要求部分中国石油工人于5月31日前离境,指责长期驻留超期,影响本地就业。纠纷持续,中国企业坚持原则,暂停部分项目,强调互利共赢。 中尼合作本是双赢,中国提供技术和资金,尼日尔获资源开发。但军政府急于短期收益,忽略长远。非洲国家政局多变,外债常见,中国经验是注重规则,不轻易妥协。 事件提醒,中非互动需平等尊重。中国不干涉内政,但合作得讲信用。尼日尔铀矿全球第四,石油储量50亿桶,对中国核电和能源安全重要。中国在西非布局管道和电站,不仅为资源,还为制造业转移铺路。 通过谈判,军政府6月表示愿履行协议,签署资产保护条款,增派军力保障安全,分成比例不再强求。这源于经济现实,西方援助虚多实少,中国投资占尼日尔GDP一成,断供后果严重。 类似反复在非洲常见,1992年尼日尔曾转向台湾,1996年又复交。中国策略是该硬则硬,该谈则谈,形成一套非洲经营体系。电站、铁路、港口援建,看似吃亏,其实换来市场和技术出口。 这场风波对中非关系是考验。中国强调不附加条件,专注发展援助,如官员培训和合作区设立。其他非洲国家看到,中国不是好欺负,但合作大门总开,得守规矩。 博弈中,中国把握节奏,争取主动。未来类似戏码还会出现,但中国战略不会因一时变卦动摇。从开始就知这盘棋难下,正因难才有价值。
一则消息:中国援建的尼日尔凯大吉水电站在投产前夜突然停摆。网友直呼:再也不当冤大
【120评论】【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