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无用”!中国古代,对西伯利亚的记载:“北方有层冰万里,厚百丈,有溪鼠在冰下

墨魂 2025-08-19 12:43:40

“苦寒无用”!中国古代,对西伯利亚的记载:“北方有层冰万里,厚百丈,有溪鼠在冰下土中,其形如鼠,食冰草,肉重千斤,可以作脯。" 在俄罗斯的历史研究圈子里,有个常被讨论的话题:明明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边境只隔了一道外兴安岭,几千年来中国却从没真正把这片土地划进自己的疆域,反倒是远在欧洲的俄罗斯,花了不到两百年就把它变成了自己的地盘。 这个问题,俄罗斯学者们总爱从不同角度拆解,却总能绕回一个核心 —— 中俄对 “土地价值” 的判断,从根上就不一样。 中国古代的王朝,几乎都围着农耕转,能种庄稼、产粮食的土地才被当成 “有用的地盘”。就像汉代的时候,苏武被流放到北海,也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当时中原人提起那地方,第一反应是 “苦寒到能冻死人的流放地”,没人觉得那是该派兵驻守、开发的疆域。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还特意派农官去北疆试种小麦,结果种子撒下去,到了秋天连穗子都没结出来,因为底下全是永冻土,根本长不了庄稼。 这种情况下,朝廷自然觉得,与其把钱花在西伯利亚这种 “种不出粮食还得倒贴钱驻军” 的地方,不如把精力放在中原和南方的耕地里,至少能收税、养百姓。 俄罗斯的情况刚好相反,十五六世纪的时候,俄罗斯刚把莫斯科周边的小公国统一起来,想往欧洲发展,却被波兰 - 立陶宛联邦和瑞典堵得死死的,西边没出路,只能转头看东边。 那时候的俄罗斯,国内耕地少,资源也不够,一群叫哥萨克的人,本来是为了逃避农奴制才跑到边境,他们发现往东边走,西伯利亚的森林里全是能卖高价的毛皮 —— 比如黑貂皮、狐皮,在欧洲市场能换不少钱。 沙皇知道后,干脆给哥萨克发了 “特许证”,让他们去东边拓荒,还承诺抢到的土地归他们管,收的毛皮税也能分一部分。这种 “能赚钱、还能占地” 的诱惑,让哥萨克拼了命地往东闯,沿着河流一路推进,没几年就从乌拉尔山打到了叶尼塞河。 关键的转折点出在十七世纪中叶,那时候中国正乱得厉害,明朝末年,李自成带着起义军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接着满人又从山海关进来,中原大地到处都是打仗的。 等清朝终于把中原稳住,想起来北边还有个西伯利亚的时候,俄罗斯的哥萨克已经在勒拿河边上建了据点,甚至摸到了黑龙江流域。后来康熙皇帝派兵打雅克萨,虽然把俄军围得断了粮,但那时候俄罗斯已经在西伯利亚扎了根,不仅有了稳定的毛皮贸易线路,还在关键位置修了堡垒。 反观清朝,就算打赢了,也觉得继续往北推进不划算 —— 从盛京运一批粮食到雅克萨,走两千多里路,一半多都在路上损耗了,士兵冬天连皮带都冻硬了,只能煮靴底吃,这种成本谁也扛不住。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俄罗斯扩张的时候,根本不纠结 “这片地能不能治理”,先占了再说,哪怕只是修个小堡垒、派几个人收毛皮税,也算是自己的地盘。 而中国古代的王朝,总想着 “要占就得能管好”,得设官、收税、教百姓种地,要是做不到这些,就觉得这片地 “没用”。 就像十五世纪的时候,葡萄牙人往海上跑,到处找香料产地,只要能找到香料,不管那地方多远,都要建据点控制;这种思路上的差别,也让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扩张上,比中国快了不止一步。 俄罗斯人后来还发现,中国对北方的边界,总习惯用山脉、河流当天然界限,比如外兴安岭、贝加尔湖,只要守住这些地方,就觉得边疆安稳了。 可俄罗斯不这么想,他们觉得土地没有 “天然界限”,只要能打下来、能派人守住,就该是自己的,就像十八世纪的时候,俄罗斯已经把西伯利亚的边界推到了太平洋,还在阿拉斯加建了据点,而中国清朝,还在纠结怎么把蒙古草原的游牧部落管好,根本没心思去想更北边的土地。 这种对 “边界” 的不同理解,也让西伯利亚最终成了俄罗斯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国的。 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选择阅读了此文,这说明是对我水平的认可,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一组数据带你回顾2025世运会#

0 阅读:94

评论列表

江渐月

江渐月

1
2025-08-19 19:05

所以不打破农耕惯性思维是不行的!

猜你喜欢

墨魂

墨魂

持续分期不稳定减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