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后,有一天,毛主席单独召见了罗荣桓,在谈话时,毛主席谈了国防部长的人选问

万物知识局 2025-08-19 10:15:59

庐山会议后,有一天,毛主席单独召见了罗荣桓,在谈话时,毛主席谈了国防部长的人选问题,对此,罗荣桓坦诚地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1959年夏,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接到了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亲自打来的电话:“罗政委,主席请您马上来一趟中南海,单独谈话,”这次毫无征兆的召见,背后藏着什么事?谁心里都没底。   罗荣桓赶到时,毛主席正靠在椅子上,拿铅笔批着文件,腿上还盖着一张翻了面的《解放军报》。   见到罗荣桓,他笑着指了指旁边的竹凳,语气像是拉家常:“荣桓同志,打扰你午休了,来,尝尝江西老表新送的云雾茶,”   他没急着入正题,反而聊起一件多年前的旧事:三湾改编时,一个特务连的兵偷了老乡的红薯,这件小事,连罗荣桓自己都快忘了,毛主席却记得一清二楚。   就在这看似闲适的气氛里,毛主席话锋一转,抛出了真正的问题:“最近我睡不好,国防部长这个位置,放块石头上去容易,可要放个合适的人,难,你看林彪同志怎么样?”   这个问题像一颗子弹,正中靶心,罗荣桓下意识地去摸上衣口袋,虽然戒烟三年,但一紧张,手还是会习惯性地找那个空空的烟盒。   短暂的沉默后,他给出了一个极其周全的回答,他先是肯定了林彪的军事天才,但紧接着话锋一转,也含蓄地指出林彪性格孤僻,身体又不算好,恐怕很难独自撑起整个复杂的国防摊子,最好能有个得力的政委搭班子。   听完这番话,毛主席忽然放声大笑,一边擦着笑出的眼泪一边说:“好你个罗长子,还是当年那个老实头!”随即,他用湘潭土话轻声嘀咕了一句:“老实人不吃亏哩,”这句评价,分量很重。   在那个年代,一句“老实话”为什么能换来如此高的评价?这种敢于直言的信任,又是怎么在三十多年的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   1927年,他们相识才几个月,部队就在深夜遭敌军偷袭,危急时刻,毛主席决定带主力突围,交到罗荣桓手里的,是垫后掩护的死命令。   那场血战,罗荣桓身负重伤,却一步没退,硬是带着部队顶住了,直到主力安全撤离,从那一刻起,毛主席心里就清楚,罗荣桓是那个“可以把后背交给他的人”,这是他们信任的起点,是用命换来的。   1948年辽沈战役前,就战术方案,林彪和罗荣桓争得面红耳赤,罗荣桓力主“围锦打援”,最终,一贯强势的林彪听从了他的意见。   事实证明,罗荣桓的“老实”,不是死板,而是基于对战局最冷静洞察后的一种坚持。   长征路上,贺子珍体力不支,几次掉队,是罗荣桓一次又一次不动声色地安排专人照顾,替她留好宿营地,保证她和队伍的联系。   他从不把这些事挂在嘴上,也不拿来邀功,只是在关键时候,永远做那个最该做事的人。   延安时期,罗荣桓的妻子林月琴,那位在战争中失散、被误以为牺牲的前夫吴先恩,居然活着辗转回到了延安,消息传来,林月琴方寸大乱,可身处风暴中心的罗荣桓,却表现得异常镇定,他不追问,不表态,照旧把全部精力扑在工作上,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毛主席知道后,没有半点责备,反而亲自出面化解,他把林月琴叫去,温和地表示无论她做什么选择,组织都理解,还建议她请吴先恩留一份书面意见存底。   毛主席之所以如此看重这件事,正是因为他深知罗荣桓的分量,不愿让任何事干扰这位关键将领,罗荣桓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稳,再一次向毛主席证明了他的可靠。   有了这些跨越生死的考验和人品德行的印证,再回头看1959年那场密谈,一切就都说得通了,毛主席开场提“偷红薯”的旧事,不是闲聊,而是用一个细节肯定了罗荣桓几十年如一日的品格。   所以,当罗荣桓说出对林彪的保留意见时,那不是政治冒险,而是毛主席真正想听的“老实话”。   这场密谈四个月后,人事任命公布,林彪出任国防部长,而罗荣桓提到的需要“搭班子”的角色,由罗瑞卿出任总参谋长。   更重要的是,在后来的军委会议上,毛主席特意强调:“林彪同志主抓军事,重大决策要像当年在东北那样,多听听荣桓同志的意见,”这番话,无疑是那次密谈最直接的回响。   50年代后,罗荣桓身体越来越差,毛主席亲自过问,调派最好的医疗专家,甚至安排专机送他去苏联治疗。   1963年底,罗荣桓病逝,毛主席亲自去送别,在灵柩前久久站立,一言不发,后来,他曾对田家英说:“党内开会,我总要找找荣桓坐在哪,他不说话,我心里就没底”。

【信源】《党史博览》罗荣桓

0 阅读:243

评论列表

陆刚-刚刚

陆刚-刚刚

1
2025-08-19 10:46

国有疑难可问谁?

猜你喜欢

万物知识局

万物知识局

每天一个小科普,了解更多新知识 归之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