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当局终于顶不住中方的压力决定放人 上海积塔半导体 IT 经理徐泽伟一家的遭遇,堪称现实版 “碟中谍”。7 月 3 日,当徐泽伟带着妻女在米兰机场落地时,意大利警方突然亮出美国司法部的引渡文书,指控他 “窃取新冠疫苗数据”。这场毫无征兆的抓捕,让这个普通的中国家庭瞬间陷入异国司法漩涡。 徐泽伟的罪名听起来荒诞离奇。作为芯片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他日常工作是维护公司内部网络系统。美国却声称,他在 2020 年通过黑客手段入侵德州大学服务器,窃取了疫苗研发数据。 更诡异的是,所谓 “关键证据” 只是一个未核实归属的电子邮箱登录记录,而徐泽伟当庭出示了手机被盗的报案证明 ,那段时间他根本无法使用该邮箱。这种 “证据链” 漏洞百出,连意大利法官都忍不住当庭追问:“美国为何不在三年前案发时报案?” 意大利在这场博弈中扮演着尴尬角色。作为北约成员国,它需要配合美国的战略布局;但中国是其第三大贸易伙伴,2023 年双边贸易额达 780 亿欧元,汽车零件、奢侈品等供应链深度绑定。这种 “既要吃中国饭又要砸中国锅” 的矛盾,在徐泽伟案中暴露无遗。 意政府前脚宣布审查中资入股案,后脚就配合美国抓人,结果却被现实狠狠打脸 —— 美国连基本证据都拿不出来。 这并非孤立事件。2018 年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押,美国以 “银行欺诈” 为由试图引渡;2013 年法国阿尔斯通高管皮耶鲁齐在纽约被捕,最终导致这家能源巨头被通用电气收购。这些案例背后,是美国惯用的 “法律战” 套路:通过莫须有的罪名打压竞争对手,用司法程序拖延时间,最终迫使企业就范。 徐泽伟案不过是最新一例,区别在于这次的目标从企业高管变成了普通工程师,半导体产业成为新的主战场。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迅速而强硬。发言人毛宁明确表示,中方反对利用网络问题恶意抹黑中国,反对通过第三国引渡中国公民,谴责美国 “滥用长臂管辖”。这种态度与孟晚舟事件如出一辙,2019 年加拿大配合美国抓人后,中加关系冰冻三年,油菜籽出口暴跌 90%。意大利显然不想重蹈覆辙,尤其是在美欧经济疲软、急需中国市场的当下。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线。徐泽伟被扣押 40 天后,美国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提交有效证据,意大利警方不得不启动释放程序。这让人想起 2021 年孟晚舟案的转折,当美国检方最终承认 “证据不足”,加拿大法院才不得不放人。这种 “拖到证据过期” 的策略,似乎成了西方国家应对类似案件的惯用伎俩。 徐泽伟所在的上海积塔半导体,或许才是这场风波的真正焦点。这家成立于 2017 年的企业,是中国汽车芯片领域的重要玩家,其 12 英寸车规级芯片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客户包括英飞凌、比亚迪等国际巨头。 在美国《芯片法案》拨款 520 亿美元打压中国半导体的背景下,任何涉及核心技术的中国工程师都可能成为猎捕目标。徐泽伟的职位虽不显眼,但他接触的网络系统可能关联企业核心数据,这或许才是美国急于出手的真正原因。 意大利警方的释放决定,表面看是司法程序的胜利,实则折射出大国博弈的微妙平衡。当美国无法提供证据,意大利不得不权衡利弊 —— 继续扣押徐泽伟,可能导致中意贸易关系受损;释放他,则能避免成为中美科技战的炮灰。这种选择背后,是西方国家在 “政治正确” 与经济利益间的艰难取舍。 这场跨国司法博弈的结局,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在国际舞台上,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徐泽伟一家的遭遇,既是个人命运的跌宕,也是中国科技企业走向全球的缩影。 当美国试图用 “法律武器” 遏制中国发展,最终只会暴露其霸权逻辑的脆弱。正如孟晚舟归国时所言:“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 徐泽伟的获释,同样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与国力支撑。
拒绝引渡!意大利听证会上,当法官用意大利语念完美国司法部的引渡请求,翻译刚把"涉
【297评论】【1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