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突破! 中国有了自己的光刻机! 据凤凰新闻,全国首台国产商业电子束光刻机“羲之”在杭州出炉,其精度比肩国际主流设备,标志着量子芯片研发从此有了“中国刻刀”。 其实说起光刻机,很多人觉得这玩意离自己很远,但实际上,咱们手机里的芯片、医院的CT机,甚至银行的加密系统,都得靠这东西造出来,以前咱们在这领域可太憋屈了,荷兰ASML的高端光刻机像传家宝似的捂着,美国还天天盯着不让卖,2024年荷兰又收紧管制,连老款深紫外光刻机都不让出口了,现在好了,杭州余杭整出的这台“羲之”光刻机,算是把这口气给争回来了。 这台机器牛就牛在它的“手写”功夫,传统光刻机得用掩膜版,就像盖公章似的固定图案,改一次设计就得重新做一套版,费时又费钱,“羲之”用的电子束技术就不一样了,相当于拿纳米级的毛笔直接在硅片上作画,电路图案想改就改,研发团队说这能把芯片调试效率提一大截。 更厉害的是它的精度,0.6纳米是什么概念?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都不到,这水平已经能跟ASML最新的High NA EUV光刻机掰掰手腕了,人家能做到8纳米线宽,咱们这台也不差。 别以为这只是实验室里的花架子,它可是冲着量子芯片来的,现在各国都在抢量子科技的制高点,而量子芯片的电路图案比传统芯片复杂得多,经常要反复修改,以前国内科研机构想买台能满足需求的电子束光刻机比登天还难,都被卡在出口管制这关。 现在“羲之”来了,等于给咱们的量子芯片研发安上了国产发动机,中国科技大学、浙大量子研究院这些机构已经在测试应用了,以后不用再看别人脸色搞研究。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作战,博众精工搞的电子源部件、路维光电研究的干法制程技术,都是“羲之”能造出来的关键支撑,全球光刻机市场规模快300亿美元了,以前这块肥肉基本被ASML、尼康这些外企垄断,咱们每年花在进口光刻机上的钱就几十亿美元,现在国产设备能商业化应用,不仅能省下大笔外汇,还能带动国内材料、精密机械这些上下游产业,这账算下来可比单纯买设备划算多了。 不过,也得清醒看到,“羲之”主攻的是研发阶段的量子芯片和新型半导体,跟ASML那种能批量生产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芯片的光刻机不是一个赛道,人家一台EUV光刻机卖上亿美金,每年能造几十万台高端芯片,咱们这台刚进入应用测试阶段,离大规模量产还有段路要走,但这步棋走得巧,避开了正面硬刚,在量子芯片这个未来战场上抢得了先机。 说到底,“羲之”的意义不光是造出了一台机器,更证明了咱们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创新能力,以前总有人说中国搞不出顶尖光刻机,现在这台“纳米神笔”就摆在那,精度够高,还特有灵活性。 当然,单靠一台设备还不够,得让更多像博众精工、路维光电这样的企业成长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毕竟在科技竞争这事儿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能靠自己的本事打破封锁,这条路再难也得走下去,未来咱们不光要能刻出纳米级的电路,更要刻画出自主可控的科技未来!
“中国造出了比‘光刻机’还要贵的大国重器!10亿一台!比光刻机还金贵的OL
【6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