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都不要了!”山西太原,一女子陪同妹妹到医院做CT检查,做完CT检查,因为需要袋子来装片子,用旁边扫码免费领取袋子的机器,领取了一张,可万万没想到,女子回家查账时发现自己购买了一份保险,这是在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的,且这份保险只是首月优惠!于是立刻找客服,客服却极力劝说不要退保,最后还是女子连续两次坚决要求才成功! 现实生活中,各种诱导消费和隐藏消费的陷阱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尤其是在医院、银行这类公共服务场所,一些看似平常的操作,也可能暗藏玄机,被商业投机者利用。 特别是那些需要扫码关注公众号、下载APP或使用小程序的操作,打开界面就可能遇到圈套,稍不留神就会中招。 最近山西太原一位女士陪妹妹做完CT检查后,这时她们注意到旁边有一台机器,上面写着“免费扫码领片子袋”。 女士想着手里拿着片子不方便,万一折坏了更麻烦,于是就用手机扫码,准备领个袋子。 操作过程并不简单。女士按照提示扫码,关注了一个公众号,接着又点开了一堆链接,一步步操作下去。 她当时没多想,觉得东西在医院里放着,应该没问题。 回到家后,女士无意中发现自己的账户被扣了一笔钱。她左思右想,最近并没有购买过什么特别的东西。 仔细查看扣款记录,发现收款方是一家保险公司。这时,她才猛然想起在医院扫码领袋子的事,怀疑这笔扣款很可能与此有关。 女士仔细回忆当时的操作过程。扫码后,手机屏幕上确实出现了一些界面,上面似乎有“首月0元”或“首月1元”之类的广告语。 她当时急着拿袋子,可能没仔细看就点了“确定”之类的按钮。现在看来,很可能就是在那个环节,她不知不觉地购买了一份保险,并且被绑定了自动续费。 女士非常生气,感觉自己被欺骗了。她立刻联系了那家保险公司的客服。 客服一开始并不爽快退款,反而极力劝说女士保留这份保险,说这份保险如何如何好。 但女士态度坚决,认为自己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制购买的,坚决要求退掉。经过两次强硬交涉,客服才最终同意给她办理退款手续。 这件事反映出,一些公共场所的隐形消费确实让人防不胜防。 在公共服务机构,人们往往因为着急办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仔细阅读那些冗长的消费说明和条款。 扫码后按照提示一步步操作,很容易忽略其中的套路和陷阱,结果稀里糊涂就成了消费者,莫名其妙地买了单。类似的情况还包括绑定会员、订阅服务等,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生。 许多网友反映,现在不少平台,包括一些公众号、小程序、APP以及扫码服务,都存在强行植入广告界面的问题。 这些广告界面设计得含糊不清,让人难以分辨是服务功能还是广告内容。通常只有一个大大的、醒目的“确定”键在那里闪烁,诱导用户点击。 用户有时以为是操作流程的必要步骤,结果一点击就掉进了陷阱。 有网友指出,无论是平台还是投放广告的商家,如果采用这种让人难以分辨的操作方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诱导消费者的投机行为。 这种行为开始是投机取巧,后续则可能通过自动续费等方式,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持续付出,这无异于一种欺骗。 不少人感慨,现在出门办事,必须处处小心谨慎。一些投机商家渗透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场所,设置消费陷阱,实在让人难以防备。 特别是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警惕性稍差的人群,更容易成为他们的目标。 在医院领个袋子,结果莫名其妙买了份保险,这种事情很多人想都不敢想。更令人担忧的是,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生。 比如有群众反映去银行存钱,结果被工作人员推销办理了理财或保险产品。有网友直言,这并非商业繁荣或服务多样化的体现,而是给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和风险。 公共服务场所,本应以服务大众为核心。其提供的服务,还是应当干净纯粹一些,少一些商业套路,多一些真诚便民,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满意。大家觉得是不是这个理呢?
“太坏了!”北京,一女子因病住院,医院指派一名男护工照料,岂料,女子躺床上治疗时
【6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