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帝刘裕临终前,让大臣们辅佐太子刘义符,若有不测檀道济可领兵入卫。两年后,檀道

国际大碗说 2025-08-17 11:36:47

宋武帝刘裕临终前,让大臣们辅佐太子刘义符,若有不测檀道济可领兵入卫。两年后,檀道济率兵入京,可却是参与宫廷政变,与三大臣合谋废帝。 刘裕在死前,挑选的四个顾命大臣,可谓是费尽了心思。 四人中,徐羡之是寒门出身的行政高手,傅亮擅长文书诏令,谢晦代表着琅琊王氏之外最具影响力的陈郡谢氏,而檀道济则是军中威望很高的宿将。 十七岁的刘义符并不是个合格的继位者,这位自幼生长在深宫的皇子,最大的爱好是骑射游戏与音乐歌舞,对朝政事务毫无兴趣。 刘裕死后,按礼制应守丧的刘义符,竟在灵堂附近搭建游乐场,每日与宫女宦官嬉戏打闹,甚至模仿市井商贩开设店铺,把皇宫搞得乌烟瘴气。 当时北魏趁机南下,侵占大片土地,前线告急文书雪片般送往建康,刘义符却依旧沉迷玩乐,对军国大事置若罔闻。 景平元年(423 年)冬天,建康遭遇罕见暴雪,刘义符却在宫中开设 “雪地狩猎场”,让侍卫扮演野兽供其射杀。 此时,四位顾命大臣的耐心已逐渐耗尽,徐羡之多次入宫劝谏,都被刘义符用恶作剧赶走,有时甚至被宫人泼洒冷水取乐。傅亮草拟的劝诫书,更是被当作废纸扔在地上。 真正让大臣们下定决心的,是景平二年(424 年)的京口阅兵事件。 按惯例皇帝需亲自检阅禁军,刘义符却带着宠妃在阅兵台上饮酒作乐,甚至让宦官扮演敌军偷袭阅兵台,导致现场混乱踩踏,死伤数十人。消息传到前线,正在抵御北魏的将士们士气大跌。 不久后,四位大臣在徐羡之府中密商,谢晦首先提出:“少主失德,社稷将危,不如效仿伊尹、霍光故事。” 傅亮立刻反驳:“废立之事非同小可,需得军中人支持。”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檀道济,檀道济沉默良久后说:“我受先帝厚恩,本当尽忠职守。但如今主上荒唐,百姓怨声载道,若继续纵容,便是辜负武帝托付。” 手握兵权的檀道济,本是刘裕用来制约其他三大臣的,可刘裕算错了一点,那就是檀道济和三大臣合作。 政变计划在暗中紧锣密鼓地推进,谢晦以出镇荆州为名,调集精兵三千作为外应;傅亮负责草拟废帝诏书与新君即位文书;徐羡之安排宫中内应,掌握皇帝行踪;檀道济则利用自己的军中威望,不动声色地控制了京畿禁军。 为掩人耳目,檀道济每日照常操练兵马,甚至陪刘义符进行过几次狩猎,让这位昏庸的皇帝毫无察觉。 这天凌晨,檀道济率领禁军悄悄打开宫门。沿途侍卫见是檀道济带队,无人阻拦。 当军队抵达刘义符居住的显阳殿时,这位刚玩乐到深夜的皇帝还在酣睡,床边散落着酒壶与骰子。 宫中内应早已卸去殿内守卫,檀道济亲手掀开皇帝的被褥。 被惊醒的刘义符还想呼叫侍卫,却被檀道济冷漠的眼神镇住:“陛下荒淫无道,群臣共请废黜帝位。” 政变过程出奇地顺利,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当徐羡之、傅亮带着文武百官赶到时,檀道济已将刘义符软禁郡。 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新君人选问题,按礼制应立刘裕次子刘义真,但这位王爷与谢晦素有嫌隙。四位大臣经过连夜商议,最终决定拥立刘裕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 傅亮亲自前往江陵迎接新君,临行前特意嘱咐檀道济:“军中之事全仗将军,务必稳住局面。” 被废黜的刘义符并未得到善终。当年七月,徐羡之担心留下后患,派杀手潜入吴郡将其刺杀,年仅十九岁。 消息传到江陵,正在前往建康途中的刘义隆惊出一身冷汗,他意识到这些顾命大臣既能废立皇帝,也能轻易取自己性命。这位后来被称为宋文帝的新君,一路上不动声色,暗中却与心腹密谋对策。 功臣末路与历史迷思 刘义隆在登基大典上,他看着阶下俯首称臣的四位功臣,尤其是手握兵权的檀道济,眼神中充满复杂情绪。 表面上刘义隆对四位大臣加官晋爵,暗中却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檀道济被任命为征北将军,出镇广陵,看似荣升实则被调离中枢。 新君与旧臣的矛盾在三年后彻底爆发。刘义隆以 “弑君擅权” 为由,下令诛杀徐羡之、傅亮。 正在荆州的谢晦举兵反抗,檀道济被皇帝召回建康,委以平叛重任。这位曾经的政变盟友,此刻却成为讨伐叛军的主帅。 檀道济果然不负所望,率军迅速击溃谢晦叛军,将其擒杀于武昌。 平定谢晦后,檀道济成为硕果仅存的顾命大臣,也成了皇帝刘义隆最大的心病。这位战功卓著的将军麾下有薛彤、高进之等诸多猛将,军中甚至流传着 “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的谚语。 刘义隆对檀道济的猜忌日益加深,尤其是在自己身患重病时,总担心檀道济会重演废立之事。 元嘉十三年(436 年),刘义隆终于痛下杀手。他以谋逆罪名将檀道济及其诸子、亲信全部处死。 临刑前,檀道济愤怒地将头巾摔在地上:“乃坏汝万里长城!” 这句话后来竟一语成谶 , 失去良将的南朝宋,在与北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长江以北的土地尽数丧失。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