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宁夏小伙在中蒙边境出差时用150元买下一块“人面石”,没想到4年后经

菖蒲繁花居 2025-08-17 06:48:46

1997年,宁夏小伙在中蒙边境出差时用150元买下一块“人面石”,没想到4年后经过鉴定,竟然有人用9600万收购...... 1997年冬天,赵立云公司派他去中蒙边境办采购,那地方风沙大,他忙完活儿后闲逛,同事递给他一块石头,说看起来像人脸。他一看,石头表面有天然形成的脸部轮廓,眉眼鼻子都挺清楚,就决定买下来。卖家是当地人,开价不低,但他砍价到150元成交。这150元在当时对工薪阶层不算小数目,大概半个月工资,但他觉得值。带回家后,他给石头取名岁月,每天擦拭保养。家里人觉得他花冤枉钱,但赵立云不管,继续他的爱好。石头是红色调,质地像玛瑙,他凭经验觉得不简单。接下来几年,他参加本地收藏交流,带石头给人看,有人建议去专业地方鉴定,但他没急着去,先自己研究。看了不少矿物书,确认石头可能是火山和风化形成的稀罕货。 时间过得快,转眼到2001年,朋友劝他去北京故宫博物院鉴定。他带上石头去了,专家们围着看,用放大镜和仪器检查。石头表面图案自然,没有人工痕迹,专家说这是上等玛瑙,经历了万年地质变化,估值9600万。这消息一出,收藏圈炸锅了。赵立云没想到石头这么值钱,但石头对他来说不止是钱的事儿。专家解释石头形成过程,从火山喷发到风沙侵蚀,每一步都巧合得像奇迹。赵立云听着这些,石头在他眼里更特别了。鉴定报告出来后,他带回家,继续摆着看。石头图案在不同光线下变幻,早上和晚上看起来不一样,他用相机拍下来记录。收藏爱好者听说后,纷纷联系想买,但他都婉拒了。石头成了他收藏的核心,其他藏品围绕它摆放。 赵立云的经历在圈子里传开,有人羡慕他的运气,但其实他靠的是多年积累的眼力。从小捡石头到成年收藏,他没走捷径,就一步步学。石头买回来后,他没急着卖,而是先研究清楚。鉴定后,高价收购的诱惑来了,有人出9600万,但他没动心,因为石头代表了他的坚持。收藏这行,水深得很,很多石头看起来普通,其实藏着价值。赵立云的石头是戈壁玛瑙,图案像老人脸,额头有皱纹,眼睛鼻子清晰。专家说这种天然形成的人面石极少见,市场稀缺才值钱。他继续工作,业余时间扩展收藏,藏品从几十件到上百件。每件石头他都标注来源,整理成册。石头岁月一直没卖,成了他的标志。 后续发展中,赵立云退休后更专注收藏,参加展览展示石头。很多人来看,讨论它的故事。他没卖掉石头,陪伴他到晚年。收藏圈里,他的经历激励别人多学知识,别光靠运气。石头价值虽高,但他看重的是过程。赵立云一生低调,没大肆宣传,就安静享受爱好。石头从150元到9600万的转变,证明了眼光的重要性。很多人问他为啥不卖,他说石头是他的宝贝,钱买不来那份感情。现在回想,这事儿接地气,就一个普通人爱石头,碰上好东西,坚持不卖。收藏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眼力和耐心,赵立云就是活例子。 赵立云从小爱石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真下功夫学。他去图书馆借书,记笔记,慢慢懂矿物分类。工作后,出差机会多,他总带回新石头。1997年那次买人面石,是他收藏生涯转折。石头买回后,他没炫耀,先自己研究。四年里,他对比其他玛瑙样本,确认价值。去北京鉴定时,专家用专业工具测硬度,分析成分。结果出来,石头被定为稀有奇石。收购者蜂拥而来,但他一一谢绝。石头对他来说,是情感寄托。收藏爱好者聚会,他分享经验,强调多看多学。石头图案细节丰富,鼻子部分凸起,眼睛有神。专家说风化作用让它成这样,过程漫长。赵立云的坚持,让石头故事流传。 石头鉴定后,赵立云生活没大变,继续上班收藏。藏品增加,他分类存放,有的按产地,有的按类型。石头岁月摆中央,来人总先问它。有人出高价,他摇头拒绝。收藏这行,假货多,他靠经验避坑。石头是真货,专家报告证明。赵立云晚年退休,办小型展览,吸引本地人看。石头没卖,价值虽高,但他不缺钱。故事在网上传开,很多人讨论运气和眼力。赵立云的例子,说白了就是普通人通过爱好发掘宝贝。石头从边境摊位到博物馆级,转变巨大。但他没变,依旧低调。

0 阅读:126

评论列表

yuan

yuan

3
2025-08-17 08:38

以前兰花也是的,一棵兰花,吹成无价之宝、独一无二。。。头啖汤第一人喝后,排后的都得喝西北风。。。

哄哄

哄哄

1
2025-08-17 10:38

写小说呢?举报先

菖蒲繁花居

菖蒲繁花居

给你想看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