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服刑40年的大地主出狱后,就给王震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您还记得当年找我家借的那1000担救济粮吗?” 王震这个人,从湖南浏阳农民家庭起步,早年干过车夫和铁路工,1927年入党后投身湘赣苏区斗争,当上红六军团政委。长征时他带队冲破包围到陕北,抗日时期指挥359旅搞南泥湾生产,自给自足保障部队。 1944年底,他率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转战多地,到1945年冬在湖北环潭遇上粮荒。这时候廖复初的家族登场了,廖家在湖北应城经营膏盐矿和土地,几代人积累成当地大户。廖复初年轻时帮家里管生意,早年就支持过新四军,提供过物资。马希良是山西人,抗日时从延安参军,在359旅做宣传,后勤也管。李实当时是鄂北行署专员,负责地方协调。这些人因为那场雪天的粮荒联系起来,形成一段特殊的历史纽带。 资料显示,王震的经历典型反映了早期革命者的路径,从底层起步到高层领导。廖家的财富来自矿业和农业,但也因为支持抗日留下痕迹。马希良后来成了作家,记录这些事。李实的工作焦点在地方行政上,确保军民合作。这些背景让借粮事件更有基础,不是凭空而来。 1991年廖复初出狱后,捡到报纸看到马希良的文章,回忆起1945年的事,就决定写信。这信直接寄给王震,通过马希良转达。信里提到借粮的细节,当年359旅缺粮严重,战士两天没饭吃,只能抓雪混炒米。后勤急坏了,王震找李实商量,听说廖家有存粮,两人就去求助。廖家祖母九十岁高龄,同意给一千担稻谷,还加了五十头猪,不记账。运粮用三十辆牛车,雪地留痕。部队得救,王震鞠躬致谢。这事在随州日报和编钟杂志有记录,证明是真实援助。廖复初信中问起这笔粮,目的是求平反,因为他1951年被判无期,罪名历史反革命。出狱时七十六岁,生活艰难,无户口,儿女疏远。他用积蓄发挂号信,信内容直指旧恩。马希良收到后,转给王震,王震查日志确认事实,下批示撤销判,按起义人员政策处理。 信的传递过程很有意思,马希良作为中间人,回忆起雪夜上门的情形。李实陪他去廖家庄,管家说主人不在,祖母出来决定开仓。粮囤堆满,稻谷金黄,马希良提出借数,祖母让烧账本,当夜全家忙碌宰猪装车。天亮运出,部队炊烟再起。这段在马希良文章里有详述,强调了援助的及时性。王震看到信,喊秘书调旧日志,三天后批复,末尾手写勿忘百姓恩。这批示传到湖北,法院很快行动。廖复初拿到文件时,正在熬药,听到无罪,罐子掉地。补偿款下来,他捐给希望工程,说借粮无据,平反合理。 后续发展中,马希良去廖家宣读批文,两人摆宴庆祝,拿出旧米斗,底刻民国年号。马希良写对联,两人感慨。民政厅落实政策,廖复初晚年安居,与家人团聚。马希良继续写作,王震1993年去世。
1991年,服刑40年的大地主出狱后,就给王震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您还记得当
浅笑对风吟
2025-08-17 05:29: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