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还未发育成熟,为何十三四岁就要嫁人,原因其实很简单。 主要信源:(王跃生——《民国时期婚姻行为研究》;马之骏——《中国婚姻史》) 中国古代人结婚比现在早得多这事儿,说起来里头有不少门道。 从春秋战国那会儿开始,老祖宗就定下规矩管着这事儿,而且越往后头卡得越紧。 最早在《周礼》这本讲规矩的书里写着,男人得等到三十岁才能娶媳妇,姑娘要到二十岁才让嫁人。 按说这个岁数还算靠谱,可那时候打仗缺人呐,根本等不及。 比如齐桓公当霸主的时候,直接下令把结婚年龄往下压,让小伙子二十岁就能成亲。 再到战国乱世,法家和墨家那帮人都嚷嚷着要老百姓早早结婚生孩子,说到底就是给战场准备炮灰呢。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搞的规矩更特别,他不看岁数,看身高! 男的得长到六尺五寸(约现在的一米五),女的够六尺(大概一米四)才能结婚。 听着古怪,可那会儿老百姓普遍长得慢,个头儿到了基本岁数也差不多。 等到了汉朝,朝廷直接下死命令:姑娘十五岁前必须嫁出去! 要是拖到二十岁还待字闺中,那麻烦就大了。 得多交五倍的税! 这谁受得了? 逼得老百姓家家急着把闺女往外嫁。 这规矩一开,后面唐宋元明清就跟着学,婚龄越推越早。 宋朝人最讲究礼教,可偏偏老百姓结婚特别早,男十五女十三结为夫妻的遍地都是。 反倒是皇帝家的孩子成亲晚些,像宋真宗十七岁才娶媳妇。 民间小老百姓和皇家子弟的婚龄差得挺远。 明朝时候两边倒慢慢靠拢了。 著名的木匠皇帝万历,自己十五岁就大婚,娶的王皇后才十三岁。 清朝搞选秀,规定满族姑娘十三岁就得开始参选备嫁。 皇帝家儿子结婚倒还稳在十六七岁,比如乾隆、光绪、溥仪都是这个岁数大婚。 可是民间呢? 有钱人家十二三岁就给儿子娶媳妇,穷苦点的拖到十五岁也得把事办了。 为啥要这么赶早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传宗接代"四个大字压得人喘不过气。 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儿子简直是天大的罪过。 再加上那时候医疗差,人活不长。 三十多岁死掉的不稀奇,四十岁当上爷爷奶奶的也有。 更要命的是孩子难养活,十个娃里能平安长大五六个就不错了。 这么一算,当然要趁早结婚,趁着年轻多生几个才保险。 第二个原因是种地打仗都靠人多。 古代没机器,一百亩田少个壮劳力收成就能差一大截。 打仗更是拿人命堆,一场仗死几万人跟玩儿似的。 官府当然巴不得老百姓玩命生娃。 所以不少朝代直接撸袖子硬管。 晋朝那会儿官府就说姑娘十七岁不嫁人,直接拉去给戍边军士当老婆。 南朝刘宋规定姑娘十五岁不嫁,全家跟着吃牢饭。 北齐更狠,十四到二十岁的单身男女都得抓去干苦力。 北周武帝干脆立法要求"男十五,女十三"必须成亲。 逼到这份上,父母们明明知道孩子身子骨没长开也顾不得了。 其实老话说的"二八佳人体似酥"真不是虚的,十六岁才刚发育好呢。 清朝皇室心里明镜似的,所以阿哥公主们成亲相对晚,生下的孩子大多也结实。 可对平头百姓家的娃?官府只管数量不管质量。 早结婚的害处很明显。半大孩子圆房后生的娃,十个里有好几个是病秧子,有的脑瓜子还不灵光。 直到民国二十年出了《中华民国民法》,才算有了靠谱的婚龄规定。 男的满十八,女的十六岁才能结婚。 这规矩一立,早早婚配的现象才慢慢刹住车。 回看这几千年折腾,说到底是特殊环境逼出来的土法子,如今生活好了,谁还这么催自家孩子啊。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古代小妾除了满足丈夫的生理需求和生孩子以外,还有另一个变态的作用,是后来有人无意
【18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