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第一枚印章,150年前被法国人抢走了,后来又被华人以1.1亿元的天价买了回来。凭什么被抢走的文物,还要我们用高价买回来?(图一图二是西方列强在偷文物) 乾隆皇帝,原名爱新觉罗·弘历,康熙五十年出生在北京的雍亲王府里。他妈是钮祜禄氏,从小就聪明伶俐,接受满汉双语教育,还练骑马射箭这些基本功。雍正元年,他爸雍正帝偷偷把他定为接班人,避免宫斗闹腾。雍正十三年,他二十五岁登基,改年号乾隆,意思是天道昌隆。从那起,他就忙着治理国家,先是抓农业,减税兴修水利,让老百姓日子好过点。清朝版图在他手里扩大不少,他派兵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复新疆,还两次打金川,镇压当地土司。那些仗打下来,疆土稳了,他还自称十全老人,得瑟得很。 军事上他爱折腾,文化上也没闲着。乾隆主持编《四库全书》,收集全国书籍,但也搞文字狱,抓了不少说错话的文人,烧书禁书挺狠。自己喜欢写诗画画,留下好几万首诗,巡视江南六次,花钱如流水建园林。乾隆六十年,他让位给儿子嘉庆,但实际还管事四年,直到嘉庆四年八十九岁去世。乾隆一辈子风光无限,清朝在他手上达到巅峰,可也埋下衰败种子,腐败开始冒头,军费开销太大。 那枚印章是乾隆年轻时用的第一枚铜印,刻着特定文字,本来放在圆明园书房里。1860年秋,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直扑圆明园。法国士兵带头抢掠,把园子翻了个底朝天,金银玉器书画全打包带走。那印章就这样落入法国人手里,跟着部队运回欧洲。后来,这东西传到法国北部敦刻尔克一个家庭,当成传家宝藏了好几代。时间一长,他们决定卖掉变现。结果在2025年北京拍卖会上亮相,起拍价不高,但竞拍火热,价格一路飙升到1.1亿元,被一位华人买家收入囊中。 这事儿不是孤例,圆明园丢的文物多了去。十二兽首铜像也遭同样命运,1860年被联军拆走,分散海外。几年后,有些兽首在拍卖会上现身,中国买家花大钱赎回。比如2000年牛首以近百万美元成交,2007年马首6910万港币,2009年鼠首兔首加起来约2.7亿元。法国那边拍卖行乐得赚佣金,中国人却得咽下这口气。那些抢掠的法国军官,回国后还升官发财,比如蒙托邦将军,领了奖章,继续过日子。可圆明园的耻辱记在历史上,提醒大家那段屈辱。 乾隆死于1799年,他的印章百年后才回归。兽首部分捐给博物馆,公众能看到。印章买回后,也由买家保管,成了文化回归的象征。中国这些年努力追讨流失文物,通过拍卖或外交途径拿回不少。可问题还在,为什么被抢的东西,还要我们出高价?西方后代靠拍卖发财,我们却在填坑。这反映出历史遗留问题,民族感情和现实利益纠缠在一起。 类似事件层出不穷,圆明园文物拍卖记录显示,价格越来越高。像清乾隆御制粉青釉浮雕龙纹罐,2014年拍出7455万元。清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7762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人对文物的执着。买回文物不光是钱的事,更是洗刷耻辱,传承文化。可每次拍卖,都像在提醒那场浩劫。法国拍卖行常拿中国文物当卖点,估价低开高走,赚得盆满钵满。我们呢?一方面抗议,一方面又得参与竞拍,避免落入他人手。 乾隆时代,清朝国力强盛,他收集无数珍宝,圆明园就是他的骄傲。可谁想1860年一劫,150万件文物散失。法国人抢的最多,博物馆里摆着不少。近年,中国民间力量崛起,富豪们出手买回,像何鸿燊买马首捐国家。印章这事儿也一样,华人买家花1.1亿,不是炫富,而是责任感。想想看,如果不买,它可能永留国外,断了根。 兽首已有七件回归,鼠兔首2013年法国人捐回。印章回归后,或许也会捐给机构。乾隆一生辉煌结束,他的遗产却在海外漂泊。法国那些军官的后代,通过拍卖获利,继续生活。我们追讨文物,靠法律外交和市场手段。国际公约限制非法文物贸易,但老物件难界定。圆明园学会等组织呼吁抵制非法拍卖,可效果有限。 这笔账算不清,被抢文物高价买回,成了常态。民族感情推动我们行动,贵点也得咬牙。炒高价格的同时,也在放大耻辱感。西方列强当年抢掠,如今后人变现,门道清楚得很。咱们中国人,得用智慧应对,既保护遗产,又不被宰。
公元1743年,康熙皇帝的幼子胤祕与其他皇族和乾隆皇帝一起聚餐,乾隆皇帝还没吃完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