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普会刚落幕,泽连斯基连夜收“最后通牒”,特朗普撂狠话:“你必须同意” 8月15日,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美军基地上空,一架B-2隐形轰炸机划破云层,四架F-22战机紧随其后。 就在这场高调的武力展示中,普京走下专机,穿过红毯两侧的美军战斗机,毫无迟疑地登上了特朗普的专车“野兽”。 这一天,美俄首脑会晤正式拉开帷幕。虽然两人握手时都在镜头前露出了所谓“礼貌性微笑”,但谁都知道,这不是一场友好会谈,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 原定六小时的闭门会谈,临时改成了三对三的缩短版,仅持续两个半小时就草草结束。没有协议,没有联合声明,甚至连原本安排好的午餐会都被取消。 特朗普宣布“会谈富有成果”,普京则说“对话具有建设性”,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其实是一场谁也没能拿下对方的谈判。真正的结果,埋在了会后没有公开的细节里。 就在普京离开阿拉斯加后数小时,特朗普通过福克斯新闻公开向乌克兰施压:“你必须接受我们准备的方案。” 这一表态直接呼应了他在会后的专访内容,将停火责任推给乌克兰,并威胁称若乌方不妥协,“破坏和平的责任由其承担”。 这不是秘密指令,而是赤裸裸的公开喊话,一个曾经被誉为“自由世界最坚定盟友”的国家,突然被推到了谈判桌下,连发言权都没有。 泽连斯基的回应非常短暂。他的发言人只说:“我们正在评估所有可能的选项。”这句话背后透出的,是难以掩饰的震惊与无奈。 尽管他曾将美国视为关键支持者,但同期也向欧洲提出五项强硬停火条件,试图平衡对美依赖。 特朗普重新执政后承诺的“24小时解决战争”豪言,现在看来更像一纸空头支票。普京没有让步,特朗普也没有胜利,而代价,眼看着就要让乌克兰来承担。 特朗普之所以会在普特会后突然转变立场,并非毫无征兆。 在会场上,他试图用军事排场向普京施压,战斗机列阵、隐形轰炸机低飞,再加上红毯欢迎的仪式感,原本是为了制造一种“美方主场”的强势形象。 但普京的反应出奇冷静,既无惧色,也无多言,甚至在会谈结束后按俄方外交惯例向阿拉斯加苏军墓地献花,顺带制造了一次“和平使者”的舆论加分。 面对这种强势回应,特朗普显然感到挫败。他知道自己没有拿下普京,也知道国内的质疑声已经在酝酿。 CNN记者在会后描述他“强颜欢笑”,而福克斯新闻则更直接地指出:“特朗普没拿到任何可以带回家的成果。” 既然在普京面前没捞到便宜,特朗普自然要转向另一个更容易施压的目标——泽连斯基。 这不仅是转移焦点,更是一次彻底的责任转嫁。特朗普想保住“和平缔造者”的形象,就必须有人出来“接受协议”。 而如果乌克兰拒绝,那美国政府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是泽连斯基不配合,是乌克兰阻碍了和平进程。 这样一来,特朗普既不用承认失败,又可以借机“重新评估”对乌援助,顺势压缩开支,讨好国内选民。 泽连斯基面临的困境也因此更加复杂。他既不能公开反对美国,也无法接受任何涉及主权让步的协议。 但问题是,他根本没有多少选择。现在的乌克兰,在战场上陷入胶着,在外交上被边缘,在经济上日益吃紧。 而欧洲盟友呢?德国忙着应付内政危机,法国民意陷入分裂,欧盟虽口头支持“乌主权不可侵犯”,但美国副总统万斯已要求“欧洲若想继续援乌需自掏腰包”,实际援助力度存疑。 而普京显然看得更清楚。他不需要在谈判桌上赢得胜利,只需要让对手看起来像是输家。 他没有做出任何实质妥协,但光是在安克雷奇与特朗普平起平坐、握手合影,就足以打破西方长期以来的外交孤立。 更何况,他还成功让乌克兰被排除在核心对话之外,等于间接削弱了乌克兰的国际地位。可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普京这次最大的收获。 而特朗普也清楚,既然无法从普京那里换来战果,那就必须在乌克兰身上找回“面子”。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在会后立即公开对泽连斯基下达“必须接受”的命令。 这不是谈判的开始,而是逼迫的信号。特朗普不再掩饰自己的交易性格,不再伪装自己是乌克兰的坚强后盾。他只想尽快解决问题,哪怕是以牺牲乌克兰为代价。 现在的局势已经非常清楚了。普京用冷静赢得了战略主动,特朗普用强硬掩盖了谈判失败,而泽连斯基,则在这场没有邀请函的博弈中,被迫接受一个连选择都没有的“选择题”。 乌克兰的问题,已经不止是如何面对俄罗斯,更是如何在被盟友逐步边缘的现实中维护自己的国家尊严。 这场普特会没有带来和平,也没有结束战争,却让世界看清了一件事,当大国谈判桌上没有你的位置,你就只能接受别人决定的命运。 而泽连斯基收到的这条“你必须同意”的信息,可能只是未来更多坏消息的开始。
捷克外交部回应中国“拉黑”帕维尔,总统的行径触碰中国底线8月14日,捷克外交部
【44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