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安徽巡抚李孟群被俘虏,对陈玉成提出一个要求:“能否把我弟弟放回家,他是无辜的”。陈玉成很爽快,答应了李孟群,对他礼遇有加。 李孟群和陈玉成的恩怨,由来已久,在十年前,那时候李孟群23岁,刚入广西剿讨太平军,陈玉成年纪更小,是太平军中上升最快的少年将领。 两人在湖北广济、蕲州打过几场仗,谁也没能压倒谁,但彼此都打心里佩服对方。李孟群打仗干净利落,陈玉成冲锋带头,谁也不怕死。 尤其是后来的一场遭遇战,陈玉成险些被李孟群包了饺子,逃出生天后,他就记住了这个名字。 李孟群其实出身不简单,年轻时是湘军水师的头号人物。手下像彭玉麟、杨载福,后来都当了大官,那时候还得听他调遣。 鲍超当时更低,只是他麾下的一个小兵。但李孟群不是湖南人,湘军又是曾国藩一手创立的,排外得很。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水师统帅,还抢了不少风头,结果被曾国藩找借口调离水师。 没想到这一调,反而让李孟群另起炉灶,没几年就当上了安徽巡抚,比曾国藩还早成了封疆大吏。 到了1858年底,陈玉成在浦口打赢了硬仗,刚想歇口气,李续宾这边却不顾一切攻打庐州。陈玉成一边命令守将死守,一边连夜赶回。 三河镇一战,湘军损失惨重,李续宾战死,六千人阵亡。陈玉成趁胜收复舒城、桐城,一口气把清军赶到皖北。 胜保带着两万八旗兵增援,也没挡住陈玉成的攻势,只能撤退。李孟群这时候带着残兵想逃,被围在六安附近,最后无奈被俘。 陈玉成本来还想劝他投降。毕竟李孟群是个有本事的人,不想轻易处置。 他派人去试探,结果李孟群一句话就把人堵了回来:“青天在上,黄土在下,中间是良心。我是清朝命官,怎能背主?如果是我俘虏了陈玉成,他会投降我吗?” 这话传到陈玉成耳朵里,他沉默了一下,只说了一句:“是条汉子。”不再劝降,吃穿用度全都安排妥当,没人敢怠慢。 就在这种情况下,李孟群提了放弟弟的事。陈玉成答应得干脆,李孟平也确实只是个文官,没参与作战,没几天就被人护送回了河南老家。 弟弟一走,李孟群就开始绝食。陈玉成看他消瘦下去,亲自劝他:“你不投降,我也不会逼你,何必为难自己?”李孟群依旧只是摇头,半句不多说。 这事最后传到洪秀全耳朵里,他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太平天国对清廷官员原本就没太多耐心,洪秀全更是脾气火爆,直接下令:“杀了他。”这一下,谁也拦不住了。 陈玉成虽然心里不愿,但军令如山,只能照办。 李孟群临刑前,沐浴更衣,穿上清朝官服,站在院子中央,先对着北方三叩首,说是谢皇恩;又转身向着西方跪拜,说是告别故乡。然后站起身,从容赴死,毫无惧色。那年他32岁。 陈玉成得知后,沉默良久。他早已备好棺木,将李孟群的尸体收殓,命人将灵柩送回河南固始安葬。对手虽死,礼数一点不少。他说:“这个人,我敬。” 两年后,陈玉成自己也遇到了类似的事。安庆被湘军围困,他母亲还在城里。他派人向清军主帅多隆阿写信,请求进城见母一面。 多隆阿看完信,说:“大丈夫,不暗箭伤人。”就放他进了城。陈玉成见了母亲,跪拜告别后,转身离开。 虽然他们是敌人,却都守住了一个字——义。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李昭寿,今天投清军,明天投捻军,后天给太平军通风报信。 谁都防着他,谁都不信他,最后连胜保都懒得用他。这种人活着再久,也没人尊重。 但像李孟群、陈玉成、甚至多隆阿这样的人,哪怕死了,也让人肃然起敬。因为他们活得有骨气,死得有分寸,这才叫真正的英雄。 在那个乱世里,“义”不多见,但正因为稀少,才显得格外珍贵。
1859年,安徽巡抚李孟群被俘虏,对陈玉成提出一个要求:“能否把我弟弟放回家,他
养狗的一天
2025-08-16 18:54: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