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拨离间?”特朗普刚和普京谈完,就威胁说会再次对中国加额外的关税。理由是,今天跟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会晤比较顺利。 阿拉斯加会谈的余温尚未散去,特朗普便迫不及待面对新闻的镜头表示,他可能不得不在两周内考虑对中国征收额外关税。 这番看似矛盾的表态,将矛头直指那些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尤其是未点名的中国,瞬间搅动了国际舆论的旋涡。一场顺利的会谈,又何以成为威胁加征关税的铺垫呢? 特朗普手中的关税大棒,早已超越了传统贸易政策的范畴,演变为其外交工具箱里最顺手也最具威慑力的武器。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特朗普发出对华关税威胁的前几天,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刚刚迎来一个短暂的、脆弱的喘息期。 2025年8月12日,中美双方共同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将针对彼此的24%对等关税暂停期延长90天。 这延续了自同年5月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达成首次90天“窗口期”以来的关税休战局面,美国商界对此如释重负。 路透社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延期的现实意义,它保住了美国至关重要的圣诞购物季进口窗口,电子产品、服装、玩具等节日热销商品得以继续以相对较低的关税进入美国市场,避免了节日季物价的飞涨和供应链的混乱。 然而,表面的缓和之下暗流汹涌。北师大经济学家万喆看得透彻,她指出这不过是阶段性降温,是双方在经济压力倒逼下的权宜之计。 最重要的是,特朗普选择在顺利的美俄阿拉斯加峰会刚刚落幕之际,便急不可耐地抛出对华关税威胁,这个时机选择充满了精心算计的意味,很难不引发外界关于离间中俄的联想。 人们不禁猜测,美俄之间是否达成了某种不为外界所知的幕后交易或战略默契?特朗普是否试图利用关税这张牌,在中俄紧密的战略协作关系中打入楔子?梳理其战略逻辑,这种猜测并非全无依据。 特朗普的核心诉求之一是尽快结束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从而将美国的战略资源和注意力从中东欧抽身,全力转向遏制其认定的最大长期竞争对手,亚太大国的崛起。 从这个角度看,利用与普京顺利会谈后的余温,抛出针对中国的关税威胁,似乎成了其战略拼图中的一步试探性落子。 然而,这步棋本质上是一场极其高风险的赌博,严重低估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韧性与深度。 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面对共同的战略压力和西方围堵,中俄两国已然形成了背靠背的高度互信关系,双方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彼此坚定的支持与战略信任。 回顾过去几年西方最严厉的制裁风暴来袭时,是谁顶住了巨大压力,为俄罗斯经济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撑,成为其经济稳定的压舱石,答案不言而喻。 关键问题在于,美国能拿出什么具有足够诱惑力的筹码,足以让俄罗斯背弃与中国如此深度交织、覆盖能源、经贸、科技、安全等多领域的庞大共同利益网络,答案恐怕是令人难堪的空白。 特朗普若天真地以为一场气氛顺利的会谈和几项关税威胁就能撬动中俄历经多年打磨、基于共同战略利益构建的关系基石,未免太过低估大国博弈的复杂性。 耐人寻味的是,面对特朗普发出的关税威胁,俄罗斯官方至今保持着意味深长的沉默,并未发表任何与之呼应或支持的重要言论。这种沉默本身,或许就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态度宣示。 中国应对挑战的底气,源于其庞大的国内市场、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持续跃升的科技实力以及在全球化供应链中日益关键的地位。 而特朗普政府试图打造的以关税为武器、胁迫盟友参与的“围堵中国”同盟,在现实面前正不断碰壁,遭遇一盆又一盆冷水。 彭博社的报道直指其计划成功的致命软肋,该计划成功的前提是获得欧洲和亚洲主要国家的支持,让它们心甘情愿地大幅减少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然而,这根本是脱离实际的幻想。东盟作为中国连续五年稳固的最大贸易伙伴,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和拉拢,东盟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多次重申了深化对华贸易投资合作的坚定意愿。 欧洲方向同样传来了不配合的清晰信号,英国新任财政大臣雷切尔·里夫斯曾明确表态:英国应与中国建立更深层次的伙伴关系,而非设置新的障碍。 特朗普在美俄峰会后迫不及待地再次祭出对华关税威胁,表面上是想乘胜追击,营造强势姿态,实则更像是一场充满心机的地缘政治离间试探。 参考资料: 专家解读:中美关税战将走向何方——中国青年报2025-04-25 专家:中美贸易摩擦正“阶段性降温”——中国青年报 2025-08-15
特朗普连饭都没给普京留,美俄峰会几小时就匆忙结束,俄罗斯总统专机当场打道回府。
【31评论】【6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