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女演员林黛,在香港自尽后,留下的一张罕见遗容,镜头中的她躺在棺材中,神态十分安详,就好像睡着了一样,实在无法理解,如此高贵气质的美人,却为何红颜薄命?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4年7月17日午后,香港跑马地成和道的别墅里,煤气特有的硫醇臭味悄然弥漫。 女佣推开卧室门,发现四届亚太影后林黛身着真丝睡袍,安静地躺在雕花铜床上。 床头柜散落着白色药片,一只空水杯倒映着窗外的阴天。 梳妆台上,敞开的香奈儿五号香水瓶旁压着一张字迹潦草的便笺: “万一你真的想救我的话,请千万不要送我到公家医院去……” 三十岁的巨星生命定格在这个夏日。 消息震惊香港,出殡那日,黑压压的人群挤满街道,泪水和雨水模糊了视线,这是继阮玲玉后华人影坛最沉重的悼念。 时间倒回1953年永华片场。 十六岁的林黛穿着粗布苗装,赤脚踩在搭景的溪水里拍《翠翠》。 导演严俊喊“卡”的瞬间,她脚底一滑被扶住,湿漉漉的刘海贴在她光洁的额头,摄影棚顶灯在她瞳孔里点燃火苗。 影片上映后,她纯真的笑容像野地山茶花征服全港。 成名太快,片约如雪,程月如成了“林黛”,星光熠熠却也如牢笼。 严俊送的钻石胸针闪烁在夜总会,却照不亮两人渐行渐远的裂痕。 1957年严俊与李丽华结婚的消息见报,林黛在邵氏化妆间砸碎了粉饼盒,粉末沾在她颤抖的睫毛上。 哥伦比亚大学的秋天,银杏叶铺满小径。 林黛裹着大衣看剧本,云南王龙云之子龙绳勋递上热咖啡。 他讲述滇缅公路时,林黛恍惚看见父亲书房的地图。 1961年婚礼上,她头纱的珍珠随管风琴轻颤。 婚后第二年,她蝉联第四届亚太影后,水晶奖杯摆在家中与青铜器并列。 她抚摸着微隆的小腹,以为人生翻开温馨章节。 1963年4月,纽约产房。 新生儿啼哭中,林黛虚弱望向窗外。 护士将儿子放入她臂弯时,她注意到龙绳勋眉头微蹙——孩子右耳廓有处褶皱。 产后复出的《花团锦簇》票房平平,邵氏化妆镜灯光刺眼。 她盯着眼角细纹,听见隔壁传来乐蒂排练黄梅调的清唱。 那曲调让她想起错失李翰祥《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角的遗憾。 后来在《宝莲灯》片场,她坚持分饰两角,水银灯下华服璀璨,眼底却满是疲惫。 收工后18英寸的腰围赢得掌声,只有她自己听见束腰勒紧骨骼的哀鸣。 1964年盛夏邵氏庆功宴,香槟塔流光溢彩。 林黛端杯走向李翰祥。 “李导下部戏……” 话音未落,邵逸夫拍着新人凌波的肩走来: “阿波这次挑大梁啦!” 凌波羞涩的笑靥晃花了林黛的眼。 她转身时高跟鞋一崴,龙绳勋在远处谈笑未觉。 深夜归家,婴儿啼哭,菲佣笨拙冲奶。 林黛接过奶瓶时,儿子突然呕吐,奶渍溅在她迪奥新裙上。 龙绳勋的责备随风飘来: “连孩子都看不好?” 争吵如暴风雨席卷别墅。 凌晨三时,她打开首饰盒底层,那瓶严俊当年从她胃里洗出的同款安眠药静静躺着。 拧开煤气阀,金属转轮冰冷的触感让她想起《貂蝉》里的青铜匕首。 淡蓝火苗熄灭时,镜中最后映出的,是父亲书案上“高踞其中,意态甚豪”的题字。 二十年后,龙绳勋枯坐积尘的别墅。 梳妆台未拆封的香奈儿五号落满时光的灰。林黛踢坏的卧室门依旧扭曲如伤口。 2007年弥留之际,他呢喃: “月如…该去金马奖了…” 葬礼后,儿子发现保险箱里泛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扉页有林黛娟秀批注: “英台泣血时,当用朱砂点唇”。 如今,这支干涸的朱砂笔与那页“别送公立医院”的遗书并置于香港电影资料馆,玻璃罩上倒映着参观者困惑的脸。 无人知晓,当年龙绳勋踹门抱出妻子时,她衣襟沾染的,是泪痕还是点妆的朱砂。 主要信源:(电影网——林黛)
1964年,女演员林黛,在香港自尽后,留下的一张罕见遗容,镜头中的她躺在棺材中,
尔说娱乐
2025-08-16 12:15:03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