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主持人罗京,去世多年后,母亲患上老年痴呆,妻子带着儿子改嫁了一位富商,可是儿子的坚持让人泪目!
罗京的名字曾是千家万户傍晚七点的记忆。
作为央视“国脸”,他26年主持超3000场《新闻联播》,创下“零失误”的传奇纪录。
一次直播中,他面对12页字迹潦草的加急稿,仍一字不差完成播报,这份专业背后是极致的自律。
镜头外,他与学妹刘继红的爱情同样刻骨铭心——1985年相识于恩师家中,罗京为多见心上人一面,常借“看望老师”之名登门,最终携手步入婚姻。
婚后刘继红辞去央视编导工作,全心支持丈夫。她总在深夜为罗京亮一盏灯,备好热饭与润喉茶;
儿子罗疏桐出生后,她更独自扛起育儿重任。
2008年,罗京在莫斯科出差时突发不适,回国确诊淋巴癌晚期。
为不影响奥运火炬传递,他隐瞒病情,强忍剧痛高举火炬跑完全程。彼时癌细胞已扩散,他瘦到不足110斤,却坚持完成最后一次播报才提交生平首张病假条。
弥留之际,罗京用手机发出人生第一条“我爱你”,目光始终未离儿子。
2009年6月,48岁的他溘然长逝。葬礼上刘继红哭到昏厥,14岁的罗疏桐咬牙撑住母亲:“以后我来保护你。”这句话,成了少年蜕变的起点。
罗京走后,家庭重担全压向刘继红。
婆婆早年因脑溢血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家人编织“罗京出国工作”的善意谎言,一瞒便是十余年。每当老人问起儿子,刘继红便强忍泪水重复:“台里有重要任务。”
她每日奔波于照料老人与抚育儿子之间,深夜独对丈夫遗物,七年未敢言累。
2016年,刘继红再婚的消息引发轩然大波。
部分网友指责她“背叛深情”,却选择性忽略她独力抚养儿子、侍奉公婆的艰辛。
改嫁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重量:儿子罗疏桐多次鼓励母亲追求幸福:“爸爸会希望您快乐。”罗京父母更亲手将她托付给新婿:“你永远是我们的女儿。”
新婚丈夫是位企业家,不仅理解她对罗家的责任,更主动承担赡养老人之责,每年春节陪她登门探望。
罗疏桐的成长轨迹,藏着对父亲最沉默的告白。
他赴美留学时低调勤勉,拒绝利用“名人之后”光环,专攻实用技术领域。学成归国后投身教育科技,用电子工程技术助力学习——父亲传递新闻,他用知识服务大众,精神血脉悄然延续。
每年6月5日,他必至父亲墓前祭扫。
墓碑上的铜制话筒被民众擦拭得锃亮,一位退休教师十余年坚持献花,而罗疏桐静静伫立的身影,似与父亲播新闻时的挺拔身姿重叠。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着手整理父亲遗物:泛黄的新闻稿上满是语调标记与重音符号,抽屉里珍藏的润喉糖、老花镜与全家福……
这些见证“零失误”背后心血的物品,被他捐赠给中国传媒大学,将罗京的敬业精神传递给后辈。 爱的延续:谎言与真相皆因情深
如今罗京母亲已年过九旬,仍活在“儿子出差”的童话中。年夜饭桌上,罗疏桐陪奶奶说笑,绝口不提父亲离世;
刘继红定期携新夫探望,老人见她便展露笑容——遗忘是病,但依赖源于数十年如一日的真心照料。
有人追问:葬礼上哭到晕厥的人,怎会七年后改嫁?
殊不知,刘继红用半生书写答案:她以罗家儿媳身份侍奉公婆至孝,以母亲之责将儿子培养成材,更以罗京最期许的方式——带着他的祝福勇敢生活。
正如她所言:“罗京走了11年我才重新开始,不是不怀念,而是要为孩子选择未来。”
罗疏桐的坚持,则是另一种深情。他继承父亲名字中“居高声自远”的期许,不借光环,不诉悲苦,只在每年清明挺直脊梁站在墓前。
父亲看不见的岁月里,他活成了那棵“疏桐”——枝叶伸向天空,根系深扎泥土,沉默地守护着三代人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