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时,开国少将李迎希,因为误会授衔时评低了一级,为了证明身份,他给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8-15 17:05:02

1955年大授衔时,开国少将李迎希,因为误会授衔时评低了一级,为了证明身份,他给自己的老首长粟裕写了一封信:“麻烦老首长给我当个证明人!”

粟裕看信后立马做了回复,但因授衔仪式已结束,这位老部下因一字之差,军衔还是被降了一级。

粟裕的这位老部下叫李迎希,在未公布军衔名单时,他原本被评为中将,但在公布时却变成了少将,这中间到底哪里出了差错?

1948年9月,中央军委下令粟裕攻打济南,守城的王耀武有八万人,城内工事坚固,注定这是一场攻坚战。

当时李迎希任山东兵团参谋长,在这场攻坚战中,他主要有两大贡献:

其一,他承担了制定攻城计划的任务,由原部署30天缩短为12天,达到了奇袭的效果;

其二,就是打东留西,即主攻东线,封锁西线。这项决策当时争议很大,因为部分将领的意见是主攻西线,他坚持西门是套路,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最后王耀武的确是在西门未能突围被俘虏了。

在济南战役中,李迎希的功劳是很大的,在授衔时,即便凭借这一战,他也是可以入围中将名单的,况且他还是个老革命。

1926年,他就走上了革命道路,没有上过一天军校,但却天生就会打仗。1928年加入红军游击队后,很快就展现出他打仗的天赋,一路从一个小士兵一直升到了副师长。

但由于在1932年的肃反运动中,他受到了审查被撤销了职务,后来虽然没有查出什么问题,但自此以后,他便开始从事参谋工作了。

抗战期间,他历任八路军120师359旅参谋长,河南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22师师长。

1948年,粟裕将他调任山东兵团参谋长,参与了济南战役。1949年,他任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参谋长,又参与了解放浙江的战斗。

所以,从战功上来看,李迎希评个中将是没有问题的。

但1955年的授衔主要是参照1952年的评级标准。1952年在抗美援朝时,曾因缺乏军衔制度导致指挥出现了一些问题,后来中央军委就启动了军衔制,制定了军队干部等级制度,从士兵到军委主席,总共划分为11个档次24个不同级别。

而1955年的授衔,主要就是参考1952年中央对干部们的评定结果的,此外,当然也会参考各大将领在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

当时中将基本评定标准是:在1952年的评级要达到正军级或以上的级别;少将的评定标准是在1952年时要达到副军级或以上的级别。

李迎希的问题就出在级别上,中将名单预授上,李原本被认定为山东兵团参谋长,但在中间有人提出,他当时是副参谋长,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争议呢?

问题就出在山东兵团作战的那段时间,山东兵团组建时间紧,围攻济南时,刘少卿原任参谋长,后来调走,粟裕就让李迎希接替了刘的职务,所以在一些作战电文中,李被称为“代参谋长”或“协调组负责人”。

这样一来,在兵团的文件中,就造成对他的职务头衔称呼的不统一,有的称他为代参谋长,有称参谋长,因此军衔评定会议上,有人就建议将其降为少将。

所以,李迎希最终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当他得知此情况时,也没有争辩解,而是默默地做了一件事,就是给已是副总参谋长的粟裕写了一封信,请求老首长粟裕为自己证明。

粟裕收到信后,很快就做了答复,在信中他确认:“济南战役期间,李迎希同志任山东兵团参谋长,在济南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封信很快到了军衔评审委员会,并引起重视,但问题是,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怎么办?

此事最后请示了毛主席,主席根据情况,做了批示:“军衔不变,待遇提两级。”

李迎希被评定为少将,原本待遇在8级,经此一提,一下到了六级,而即便中将,其级别在七级的也是大有人在,这样一来,李的待遇在中将里也算是顶配了。

多年以后,当年负责授衔的工作人员在提到此事时,仍然认为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不过李迎希觉悟高,他说:“我们那一代人,不是为了将星去打仗的。

0 阅读:368

猜你喜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