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万高铁一票难求,印度尼西亚提议希望将线路扩建5倍,我国为啥不接这订单? 雅万高铁列车在爪哇岛飞驰,车厢里常常挤满了乘客,站台上人们翘首以盼下一班车的到来。 这条东南亚第一条高铁开通不到两年,已发送旅客超千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达2.5万人次,一票难求成了常态。 印尼政府因此热情高涨,提出将142公里的雅万高铁扩建五倍,延伸至750公里外的第二大城市泗水。 然而,面对这份诱人的超级订单,中方却显得格外冷静。为何会如此呢?当我们翻开雅万高铁的建造史,便能得到答案。 众所周知,雅万高铁的建设历程堪称一部地质灾难应对手册。一号隧道施工区域位于众神居所的火山灰堆积带上,地质条件被工程师们称为遇风剥落,遇水成泥。 二号隧道施工中突发涌泥,泥浆瞬间击穿隧道壁喷涌七八十米,工程师张进科回忆当时逃生场景:跑百米冲刺都没那天快。 还有那火山灰堆积地质,更是在中国高铁建设史上从未遇到过,岩层暴露不到半小时就像酥饼般层层剥落坍塌。 隧道上方还顶着一个覆水层,一旦击穿,地下水和火山灰混合涌出便是致命泥流。 更让人头疼的是复杂莫测的岩层走向,打三个勘探孔取出的样本竟各不相同,开挖时遇到的地质形态又全然不同,施工如同拆盲盒。 面对这世界级难度,中方团队在二号隧道反复试错整整两年。直径1.5米的锚固桩固定山体,钢管与工字钢拱架焊接一体支撑山体,高压注浆封闭渗水通道。 就这样,一套前所未有的洞内洞外同时加固法被逼了出来。隧道内常规的三四步施工流程被拆解成12个精细步骤,一天的工作量硬是拉长到三四天。 然而,除了地质挑战之外,印尼独特的社会环境也设下重重关卡。在车流不息的雅加达-万隆高速公路上方,建设团队搭建了全长36公里的二号特大桥。 57个重大危险源下方是川流不息的车流,30米高空一颗螺丝坠下就可能引发连环事故。工程师阿豪坦言:每次吊装作业,手心都是汗。 再加上土地私有制与一地多证的历史遗留问题,使征地拆迁成为噩梦。 为减少拆迁范围,高铁近32公里的路段直接在高速公路头顶穿过,造就了桥下高速公路、桥面高铁、两侧高压线、村镇民居紧贴路桥的奇观。 即使如此,2019年底袭来的全球疫情又给了建设者们当头一棒。集装箱运费从2000元人民币飙升至2000美元以上,国内专家单程机票一度高达五六万元。 3000多名中印尼员工被隔离在工地,项目部紧急采购225个集装箱改造成带空调和祈祷室的临时宿舍,仅此一项增加成本超3000万元。 所以,在印尼热情提出五倍扩建计划时,中方的审慎便不难理解了。 毕竟,最先绕不过去的便是经济账。雅万高铁总投资约60亿美元,虽然中国施工方严格按预算执行,但142公里的造价已远超国内高铁。 更关键的是回报周期,若印尼按计划迁都婆罗洲,150万公务员搬离雅加达,高铁日客流量预估需从6.1万下调至3.1万,项目盈亏平衡点将从26年延长到40年。 如果真的扩建至泗水,那么财务压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技术风险更是让许多技术人员头痛的,雅万高铁延伸段地质复杂性只增不减,而火山灰地质的解题经验仍属个案。 中方技术团队虽在雅万项目中破解了所有难题,但每一次地质挑战都是全新命题。扩建意味着将中国方案投入更庞大未知的试验场,失败风险不容小觑。 更深层的考量在于合作模式的可持续性,雅万高铁不是简单工程承包,而是中印尼合资运营80年的企业命运共同体。 中方以技术转移培育了1500多名本地技术工人,编制了印尼首套高强混凝土生产规范,将C40标准提升至中国水平的C60。 这些能力建设如同种子,而盲目接下五倍扩建订单,可能让印尼失去自主消化技术、培育产业链的宝贵窗口期。 如今雅万高铁的本土化运营已成亮点,动车组设计融入了科莫多巨蜥纹理与巴迪克蜡染元素,所有司机与机械师均由印尼人担任,每日62列飞驰的列车让“Whoosh”的呼啸声成为现代化印尼的象征。 参考资料: G20峰会在即,高铁出海迎重大机遇——华尔街见闻2022-11-07 正式启用!面对“世界级难度”,雅万高铁如何炼成?—— 中国新闻周刊 2023-10-03 “Whoosh”,雅万高铁旅客破千万!——新华社2025-06-26
越南为获取中国高铁技术,花巨资赴中国取隧道技术,为越南自建高铁做准备! 越南
【77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