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927年,国民党高级将领范石生救了南昌起义仅剩的八百人,朱老总晚年仍对

酷炫青春风飞扬 2025-08-15 11:05:56

[浮云]1927年,国民党高级将领范石生救了南昌起义仅剩的八百人,朱老总晚年仍对这位老友念念不忘。 1927年深秋,中国南方连绵的阴山里,一支队伍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他们是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与陈毅拼命带出来的最后一点火种。 从两千多人锐减到不足八百,人人衣不蔽体,饥肠辘轆,放眼望去,队伍里伤兵的咳嗽声盖过了风声,许多士兵的步枪里连十发子弹都凑不齐。 就在这近乎溃散的时刻,朱德掐灭了手里的烟头,跟陈毅说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向一位老同学求援,而这位同学,恰恰是国民党第十六军的军长,范石生。 把求救信寄往敌营,朱德赌的,不只是同窗情谊,更是范石生的为人,他们俩是云南讲武堂的挚友,那份交情早在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的炮火里就过命了。 范石生这人,天生一副古道热肠,在讲武堂时,他就出了名的仗义,经常帮家境不好的同学垫学费,甚至敢为了给学员争取更多实弹训练,直接跟教官拍桌子,这种性格,后来也演变成了一种超越党派的政治远见。 1926年,他就主动请共产党人进十六军搞政治部,还曾对周恩来坦言:“要是抛弃了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革命就没了根。” 等到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他更是公然抗命,尽全力保下了自己军中的共产党员。 正是这份情谊和政治上的清醒,让走投无路的朱德,把最后的希望押在了这位老友身上。 一封长信悄悄送出,半个多月的等待,每一天都无比煎熬。回音终于来了,范石生同意在湖南汝城见面。 朱德派人与范的部下密谈两天,敲定了一个方案:起义军可以整编入十六军,番号“一四〇团”,朱德化名“王楷”当团长。 但核心条款是,这支队伍必须“保持原样,想走的时候抬脚就能走”。 协议一签,范石生亲自从军部赶来,没有多余的寒暄,他直接对军需官下令:“按一个满编团的数,把东西都给齐了。” 几天后,堆积如山的物资运到营地,战士们的眼睛都看直了,每支步枪配足两百发子弹,每挺机枪一千发,坏了的枪全被拉到军械所修好。 更要紧的是,每个士兵都领到了一套崭新的棉衣、棉裤、毯子和绑腿。 军官发二十块银圆,士兵也有五块。沉甸甸的军饷,让这支快要冻死的队伍,终于感到了活人的温暖,连十六军的军需处长都私下感叹,军长这次对老同学,真是把家底都掏空了。 然而,这么大的动静,想瞒过南京当然不可能。 1928年初,蒋介石就收到了密报,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拍到了范石生的桌上,限令他立刻解除朱德部队的武装,把朱德本人押送南京,否则军法处置。 面对这个催命符,范石生表现得滴水不漏,他当着南京专使的面嬉皮笑脸,一口咬定:“哪有什么共产党?真有的话我早就处理了。” 但一转身,他就派亲信连夜给朱德送去密信,催促他们“赶紧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临别时,范石生还送来几万银圆当路费,紧紧握住朱德的手说:“以后有难处,十六军的大门随时为你开着。” 有了这层掩护,朱德的部队以“野外演习”的名义悄然撤离,此刻的他们,和一个月前那支败兵判若两队:穿着厚实的棉衣,枪膛里压满子弹,兜里揣着银圆,士气高涨。 队伍刚到坪石,就迎头撞上了“马日事变”的刽子手许克祥的部队,敌人兵力是他们的数倍,可朱德一声令下,这支吃饱穿暖、弹药充足的队伍如同猛虎下山。 充足的子弹让轻重机枪终于可以痛快地扫射,把许克祥的部队打得措手不及,瞬间溃败,一仗下来,俘虏上千人,缴获的枪炮堆成了山。 靠着范石生赠送的这笔丰厚“家底”和这次缴获,朱德与陈毅在湘南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部队在短短几个月里就从不足千人扩充到一万两千多人。 最终,这颗宝贵的革命火种被成功带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铸成了日后红军的钢铁主力。 范石生因为那件事被蒋介石记恨上了,先是他的部队被缩编了,到1932年,蒋介石干脆剥夺了他的军权,让他退伍回家,范石生回了昆明开了一家诊所。 而他舍命保下的朱德,成了新中国的元帅,朱老总晚年时常说起这段往事,他说:“我这辈子遇到的最慷慨无私的援助,就是范石生这一次。” 信息来源:《范石生:心存正义 功在国家——澎湃新闻》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酷炫青春风飞扬

酷炫青春风飞扬

酷炫青春风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