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雍正帝驾崩,李卫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于是哭晕在棺椁之前。乾隆仿佛看明白了他的心思,既赏赐珍珠,又册封其功名,此时,被安抚的李卫还不知道自己的新主子有多么的"坑爹",否则恐怕会哭死在灵堂里。 李卫这人,出生在1688年江苏徐州丰县一个有钱的家庭,从小就不爱念书,只识几个字,但脑子活络,喜欢练武。康熙五十六年,他捐钱买了个员外郎的职位,进了兵部当差。那时候捐官挺常见,李卫就这么起步,靠着实干慢慢爬上去。康熙五十八年,转到户部郎中,管税银的事。他不收陋规,公开标示谁多收了钱,搞得同僚都不待见他,但也显出他的刚直。 雍正上台后,李卫运气来了,被派到云南当盐驿道,专门管盐政。他查私盐贩子,抓了不少人,提高了税收,雍正看在眼里,很快就升他为云南布政使。雍正二年,他又去浙江当巡抚,继续管盐务,还兼两浙盐政使。在浙江,他打击私盐集团,抓了沈氏那些人,地方上太平了不少。李卫办事果断,不讲情面,这点让雍正特别欣赏。 雍正五年,李卫升浙江总督,管着巡抚的事。他修海塘,治理水利,管盗案,抓了张云如那些匪徒。雍正七年,他兼理江苏好几个地方的盗案,亲审那些案子,惩处贪官。雍正十年,署理刑部尚书,处理狱讼。李卫一路升迁,靠的就是实干和忠诚,雍正把他当心腹,经常委以重任。他推行养廉银,监督官员,清理积案,还管海关贸易,增加关税收入。 李卫在雍正朝风头正劲,但雍正十三年8月,皇帝突然崩逝。李卫身为旧臣,早早赶到灵堂,跪在棺椁前哭起来。哭着哭着,他就晕过去了。乾隆作为新帝,看在眼里,传旨赏赐珊瑚朝珠两盒,还册封他为太子太保。李卫接旨谢恩,以为这是皇恩,但其实乾隆有自己的打算。新皇帝要树立权威,对雍正旧臣的态度微妙。 乾隆登基后,继续用李卫,让他当直隶总督,兼管营田和水利。他巡视土地,调整州县范围,赐了四团龙补服。李卫还是老样子,勤勉办事,弹劾诚亲王府的护卫贪腐,乾隆也支持,治了那些人的罪。乾隆二年,他又疏劾河道总督朱藻兄弟贪劣,乾隆派人查办,夺了他们的职。 李卫在直隶总督位上,处理政务,统管水利,但身体渐渐不行了。乾隆三年,他病了,咳嗽吐血,乾隆派御医去看,但病情没好转。同年八月,随乾隆拜谒泰陵,途中肝病发作。十月,乾隆准他解任调养,李卫没来得及回家,就在官署病逝,享年51岁。乾隆下旨按总督礼祭葬,赐谥敏达,入直隶名宦祠。 李卫的一生,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捐官起步,到总督高位,全靠实干和运气。但雍正一走,他就知道日子难过了。那哭晕一幕,换来赏赐和册封,可新主子乾隆的风格不一样,更喜欢文雅拍马的人。李卫耿直,不识大字,乾隆心里看不上,给了闲职养老。乾隆好大喜功,沉迷诗词,李卫不沾边,自然冷落。他出身捐纳,非科举,乾隆觉得有辱门风。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爱办实事的人,乾隆偏好溜须的,这就注定李卫的路走不长。 其实,李卫不受乾隆待见,主要因为性格太直,在雍正朝得罪了不少人。新帝要打压旧臣,树立自己权威。李卫在浙江时,修学校,优待读书人,跟地方关系好,但乾隆眼里,他就是个粗人。南巡时看到百姓为李卫立像,乾隆更反感,下令烧了。但李卫已死,没看到这些。他活着时,还弹劾贪官,乾隆表面支持,私下已疏远。
1735年,雍正帝驾崩,李卫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于是哭晕在棺椁之前。乾隆仿佛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8-14 19:51: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