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八年,军机处大臣变成了六个,大家都吓坏了,因为,从军机处设立开始,只要大臣

书山墨客 2025-08-14 19:19:24

清光绪八年,军机处大臣变成了六个,大家都吓坏了,因为,从军机处设立开始,只要大臣人数满了六人,必有一人会倒霉,这下又会是谁呢? 光绪八年,军机处值房里几位的军机大臣,开始盯着那六张黄花梨官帽椅,最后看在了最新添置的那把椅子上。 就在不久前,老臣王文韶致仕还乡,空出的位置还没凉透。 圣旨便下翁同龢、潘祖荫二人,同时入值军机处!   这一下,原本的五人格局被打破,军机大臣之数,不多不少,正好六位。   消息传出,紫禁城里不少老太监私下直嘬牙花子。   “坏了,又凑够六位了!这第六把椅子,可是个‘吃人’的位子啊!”   自雍正七年军机处设立以来,只要坐满六人,必有一位要倒大霉,轻则丢官罢职,重则身死名灭。   这离奇的“六人必损”定律,此刻,正对准了光绪八年的这六位大清“宰相”。 军机处,这个雍正爷为西北用兵特设的“战时内阁”,早已成为大清王朝真正的权力中枢。 它起草诏书,手握天下权柄。   然而,这个核心区域,却流传着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潜规则。   编制五人最佳,六人必生祸端!   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用血泪甚至性命写就的“前朝旧事”。 回溯源头,雍正爷设立军机处时,首任班子恰恰就是六人!   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户部尚书蒋廷锡等六位重臣济济一堂。   表面风光,实则内里却暗藏玄机。   胤祥积劳成疾,鄂尔泰虽位极人臣,子孙却卷入政争,张廷玉晚年更是因配享太庙之事与乾隆帝龃龉,几近身败名裂。   这初代的“六人局”,似乎就为后世埋下了不祥的伏笔。 到了同治朝,恭亲王奕䜣领衔军机处,他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五人编制。   自己领班,两位满臣,两位汉臣。   五人同心,也支撑起了一段“同治中兴”的荣光。   五人格局,成了军机处的“安全线”。 然而,安全线总有被打破的时候。   光绪二年,侍郎景廉奉旨入值。   军机处瞬间凑齐了恭亲王、文祥、宝鋆、沈桂芬、李鸿藻、景廉六人。   起初风平浪静,谁知不到两月,身体一向硬朗的文祥竟突然病倒,药石罔效,溘然长逝,年仅五十八岁!   消息传来,文祥乃国之柱石,他的暴卒,让“六人必损”的流言第一次在紫禁城的内获得了实证。 光绪五年底, 为母守孝期满的李鸿藻重返军机处。   此时军机处已有恭亲王、宝鋆、沈桂芬、景廉四人,李鸿藻的回归,再次将人数推至五位。   众人刚松一口气,不料开春,一道旨意又添新人。   军机处人数再次达到六位!   这一次,厄运降临在汉臣领袖沈桂芬头上。   光绪六年初,一向勤勉的沈桂芬突染风寒,竟追随文祥而去。   短短几年,两位重臣在“六人满员”后接连陨落,军机处内人人自危,“六人必损”成了铁律。   值房内那第六把椅子,成了“死亡之座”。 光绪七年,左宗棠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帅”奉调入京,拜军机大臣。   他的到来,再次让军机处凑齐六人。   消息一出,左宗棠性情刚烈,不信邪,但却如坐针毡。   这次“六人局”竟未立刻应验。   但众人悬着的心还未放下,左宗棠便很快外放两江总督,主动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军机处人数回落到五人,一场危机似乎被无形化解。   然而,魔咒并未远离。   光绪八年,王文韶的退休, 朝廷为填补空缺,同时擢升翁同龢与潘祖荫入值。   圣旨一下,熟知内情者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又凑齐六人了!   翁同龢是帝师,潘祖荫是名门之后。   两人皆是饱学之士,但此刻,他们踏入军机处值房,坐上新添的第六把椅子,成了恐惧。   果不其然,短短数月后,身体并无大恙的潘祖荫竟突发急症,撒手人寰!   噩耗传来,潘祖荫的死,将“六人必损”的魔咒死死钉在了军机处的门楣上。 这诡异的魔咒,在光绪十年达到了高潮。   这一年,军机处经历大换血,五位老臣去职,礼亲王世铎、阎敬铭等五人新晋入值。   人数暂时稳定在五人。   然而,安稳日子没过几天,许庚身、孙毓汶又加入!   六人满员,这一次,厄运选中了阎敬铭。   他本已官拜东阁大学士,位极人臣,却在“六人局”形成后不久,突然因一件小事触怒慈禧太后,被下旨严词斥责。   阎敬铭为保全性命和名节,立刻以病为由,上疏乞骸骨,匆匆逃离了军机处这个是非之地。   虽然落得个罢官归田,但比起文祥、沈桂芬、潘祖荫的结局,竟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纵观光绪一朝,军机处四次凑齐六人,四次都应验了“必损一人”的魔咒。 这绝非简单的巧合。   究其根源,或许在于权力核心的极度排他性与脆弱平衡。   军机处乃机要重地,五人时分工相对明确,权力制衡尚能维持。   一旦增至六人,不仅空间逼仄,更容易引发派系倾轧、职责重叠,皇帝的猜忌也会加重。 “六人必损”,损的不仅是人,更是大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那早已不堪重负的权力结构与脆弱不堪的君臣互信。

0 阅读:67
书山墨客

书山墨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