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吴荣森,已经引起了特务的怀疑,他察觉到危险后,正准备撤离时,却收到一份十万火急的情报! 1949年的青岛,海风带着湿咸的味道从港口扑面而来,却驱不散空气中的紧张气息,街道两侧,巡逻的宪兵时常停下脚步,冷眼扫视路过的行人。 最近架着环形天线的监测车几乎昼夜穿梭在各个街区,像嗅觉灵敏的猎犬,不放过任何一丝可疑的电波,整座城市都像一张拉满了的弓,随时可能崩断。 在这片白色恐怖笼罩的城市里,吴荣森依旧按部就班地在潮安舰上值守,作为国民党海军的电讯官,他能接触到大量敏感通信,但他的真正身份却是潜伏在敌军内部的中共党员,这一职位为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让他长期处于刀尖上行走。 过去的几天,他渐渐察觉到异常,有陌生的身影在舰上多次出现,原本随意的寒暄中夹带着探查意味,同僚看向他的眼神中也多了几分揣测,凭着多年潜伏的直觉,他明白,自己已经落入了特务的注意范围。 这样的信号不容忽视,他暗暗开始规划撤离的细节,盘算着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安全离开,避开敌人的盘查,正当他一切准备就绪,一名熟悉的交通员匆匆而至,将一个不起眼的纸包放到他手中。 拆开一看,里面是一份关乎全局的情报,字迹清晰地写着敌军从青岛撤退的确切时间、路线以及兵力部署,这是足以改变战局的关键信息,一旦传出,将为我军的行动争取到宝贵的主动权。 可形势极其险峻,地下联络网在持续的破坏中几乎瘫痪,常规的人力传递路线已经被切断,唯一的办法是利用他秘密架设的电台直接向外发报,但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敌人的监测设备灵敏至极,发射信号一旦被捕捉,最多几分钟就会被锁定方位,随后便是迅速的包围抓捕,在这样的条件下,发报等于与死亡赛跑。 他坐在昏暗的房间里,凝视着那份情报,脑中反复权衡利弊,撤离意味着保全性命,但情报极可能随之失去时效,冒险发报,或许在几分钟后就会落入敌手,但能让无数战士免于陷入不利局面。 墙角的挂钟发出清脆的声响,每一秒都像在催促他做出选择,他想起入党时的誓言,想起曾经一同执行任务却再未归来的战友,心中的天平缓缓倾向了那个更为危险却意义更大的方向。 夜色沉沉,他取出电台设备,仔细检查每一个连接部位,确保在短时间内能够稳定运作,电键下落的声音在静夜中格外清晰,一串串莫尔斯信号迅速跃过电波,冲向遥远的接收站。 几乎在同一时间,城里的监测车捕捉到了异常的信号,发动机的轰鸣与急促的警笛划破了夜空,像一股看不见的浪潮正向他的方位压来。 时间被拉长到令人窒息的程度,信号受到干扰,他迅速调整频率,凭着多年的操作经验将噪音压制到最低,探照灯的白光开始在窗外闪烁,仿佛随时会穿透掩蔽,直射到他身上。 他的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手上的动作却依旧稳定而迅速,直至最后一组电码发送完成,长长的呼气声才从胸腔中吐出。 屋外的脚步声已经迫近,木质的楼梯被踩得嘎吱作响,铁器碰撞的杂音夹在其中,他收起发报设备,将残留的痕迹迅速抹去,转身向预设的撤离口移动,探照灯的光束透过玻璃扫过墙壁,他的影子一闪即逝,外面的人或许已经确定了目标位置,但他知道,真正重要的任务已经完成。 不久之后,这份情报安全抵达了我军指挥部,参谋们据此迅速调整部署,对敌军的撤退路线进行了针对性拦截和防范,使青岛的解放进程大大加快,避免了更多的正面冲突和牺牲,档案的记录中,这只是简单的几行文字,但背后,是一次用生命换来的成功传递。 吴荣森在事后被转移到更加隐秘的地点,他的身影从青岛街头消失,却在战局的暗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一夜的选择,凝结了潜伏者的全部信念与勇气,在生死之间,他将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安危之上,让那串穿越夜空的电波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 这样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喧嚣,却在历史的深处发出持久的回响,提醒着后人,在危难时刻,总有人会以无声的方式承担起最沉重的使命。
1949年,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吴荣森,已经引起了特务的怀疑,他察觉到危险后
寻墨阁本人
2025-08-14 13:41:25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