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中国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巴基斯坦欠咱们的300亿美元外债,也终于可以还清了。 这里头还得分清楚,有些钱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投资,比如能源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是企业之间的商业合作,巴基斯坦政府并不直接背债。真正需要巴基斯坦政府偿还的中国官方贷款,其实远不到300亿。 中国企业自己融资建的电站,巴基斯坦政府只需要按合同买电,电费里包含了贷款本息,这部分其实是企业间的商业行为,不算政府外债。所以把CPEC的投资全算成巴基斯坦欠中国的外债,多少有点混淆概念。 巴基斯坦这些年经济一直不咋景气,外汇储备常年在100亿美元上下晃悠,每年光还利息就得吃掉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2022年洪水灾害之后,更是雪上加霜,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警告说它可能违约。 在这种情况下,巴基斯坦能还清中国的债,靠的可不是砸锅卖铁,而是“借新还旧”和债务重组。比如202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同意把24亿美元贷款的还款期延长两年,巴基斯坦只需要先付利息。 2024年,又和中国协商把能源项目的4010亿卢比债务重组,改成用人民币结算利息,降低汇率波动风险。这些操作说白了,就是把债务压力往后推,让巴基斯坦喘口气。 为了拿到IMF的70亿美元贷款,巴基斯坦得说服中国、沙特、阿联酋这三个主要债权国同意延长贷款期限。沙特和阿联酋各掏了50亿和30亿美元存进巴基斯坦央行,中国也配合暂缓了40亿美元的还款。 IMF要求巴基斯坦削减能源补贴、提高电价,可中国在CPEC里建的电站大多是煤电和水电,电费本来就比市场价低。要是巴基斯坦真按IMF的要求涨价,老百姓肯定不干,搞不好还会影响项目的可持续性。 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一边同意债务重组,一边和巴基斯坦商量调整电价结构,尽量平衡各方利益。比如把塔尔煤田的开采权交给中国企业,用本地煤发电降低成本,既保证电站运营,又减少外汇支出。 中国通过债务重组和项目合作,既维护了自身利益,又巩固了中巴关系;巴基斯坦用时间换空间,暂时避免了违约;而西方机构则通过IMF的条件,试图影响巴基斯坦的经济政策。这场戏里没有真正的赢家,有的只是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无奈权衡
中国GDP的真正实力可能真的“藏”不住了?美国有人已经开始怀疑了……话说回来
【19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