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周总理不慎被捕,一国民党军官却悄悄给他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13 19:15:13

[太阳]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周总理不慎被捕,一国民党军官却悄悄给他换上国民党军装,准备带他离开,谁知一出门就碰到一位高官,还是旧相识,要遭! (参考资料:2018-09-19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4·12"政变周恩来一度被捕 被黄埔同学搭救) 1927年的上海,正处在一场巨变风暴的中心,革命的激情与反革命的暗流,在这座不夜城里猛烈冲撞,空气中弥漫着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息。 谁曾想,就在那年4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周恩来,竟然一步步踏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死亡陷阱,他的命运,乃至中国革命的未来,一度悬于一线。 然而,历史的走向往往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在那个最黑暗的时刻,几位身份与立场各不相同的人,凭借着一念之间的抉择,悄然改变了一切。 倘若没有他们,后来的周恩来总理,或许将不复存在,那么,究竟是谁在千钧一发之际,两次将他从死神手中拉回? 故事要从4月11日那个风雨欲来的夜晚说起,身在商务印书馆俱乐部指挥部的周恩来,突然收到国民党第二十六军第二师师长斯烈的一封急信,信中恳切邀请他与工人纠察队副总指挥顾顺章前往师部共商要事。 当时,反共的谣言四起,局势已万分凶险,众人劝他,这是一场“鸿门宴”无疑,可为了抓住最后一线化解危机的希望,周恩来毅然决定以身犯险。 他抵达位于宝山路天主堂的师司令部时,随行人员的武装立即被缴,周恩来瞬间看清,自己已身陷虎穴,谈判中,斯烈言辞闪烁,避重就轻,显然意图拖延时间。 直到凌晨时分,窗外骤然响起的密集枪声,才彻底揭开了这场骗局的真相——“四一二”政变,终于开始了,周恩来骤然醒悟,这正是“调虎离山”之计。 就在周恩来陷入绝境之时,营救行动也在中共党组织内部紧急展开,中共江浙区委书记罗亦农得知消息后,立即通过工人纠察队的黄逸峰,联系上了与党组织有联系的第二十六军党代表赵舒。 赵舒接到求助后,毫不犹豫,火速赶到第二师司令部,他深知,此时只有动用自己作为党代表的身份,以及与斯烈多年来的旧情,方有转圜余地,他将斯烈拉到一旁,对其晓之以理、痛陈利害,严令斯烈必须立即放人。 在赵舒的强力干预下,斯烈最终让步,周恩来得以逃过第一劫。 然而,危机并未就此平息,周恩来惊险脱身司令部,却发现旧日的指挥部已沦陷,此刻竟无处可去,为了躲避全城大搜捕的“白色恐怖”,他独自一人雇船渡过黄浦江,藏身于相对偏僻的浦东贫民区。 岂料,浦东看似偏僻,同样是国民党军队严密布控的重点区域,天刚一亮,他就在一处棚户区被第二十六军第七团的士兵搜出,并直接押送到了团部,这一次,似乎再无转圜余地。 负责审问他的,是团长鲍靖中,可当鲍靖中走进关押周恩来的小屋时,他整个人猛地一怔,如遭雷击——眼前这位阶下囚,竟然是自己当年在黄埔军校时无比敬仰的政治部主任! 鲍靖中是黄埔四期毕业生,曾在东征中立下战功,他一向思想进步,对蒋介石的反共行径极为不满,那一刻,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萌生:无论如何,也要冒着生命危险,救出这位昔日的老师和首长。 鲍靖中不动声色地支走了看押的士兵,向周恩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营救的决心,他找来一套士兵的军服让周恩来换上,计划伪装成自己的部下,亲自护送他离开。 可就在他们准备动身之际,一个意外的访客却让鲍靖中的心几乎提到嗓子眼,师政治部代主任酆悌突然赶到,而他同样是周恩来在黄埔的学生。 原来,师部内部对如何处置周恩来意见不一,副师长主张就地枪决,而酆悌内心挣扎,前来是想劝说老师发表“脱共声明”以求保命。 当酆悌看到鲍靖中惊恐的神色和屋内的情形时,他几乎瞬间心领神会,而这位同样心怀旧情的学生,最终选择了默许,他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立场,他佯装不知,只是简单询问了几句“清共”情况,便匆匆离去。 酆悌的离去,为这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赢得了最后宝贵的时机。 鲍靖中不敢再有片刻耽搁,立刻带着化装后的周恩来,一路巧妙地骗过多道岗哨的盘查,在重重险境中辗转腾挪,最终成功将他护送至火车站附近,使其得以安全脱险。 这段历经生死的旧谊,周恩来铭刻在心,一生不忘,时光荏苒,当年的青年革命家已成为新中国的总理。 1950年夏天,周恩来到南京视察工作,第一件事,便是特意嘱咐时任南京市长刘伯承等人,务必寻得鲍靖中的下落。 鲍靖中在抗战中负伤后,已辞去军职,闲居在南京,直到1956年,周总理陪同印尼总统苏加诺再次来到南京,才终于联系上这位救命恩人,并亲笔写信致以问候与感谢。 第二年,总理又专程赴南京看望鲍靖中,并嘱咐当地政府一定要照顾好他的生活,这段跨越了派别、战争和近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谊,最终在平静的岁月中得到了圆满的回响,鲍靖中后来在南京安然病逝。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