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俄罗斯打核战,那是给自己找死,天宽地阔,放眼全球,只有俄罗斯才真正拥有打核战的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3 15:17:47

和俄罗斯打核战,那是给自己找死,天宽地阔,放眼全球,只有俄罗斯才真正拥有打核战的最大优势,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几乎是中国两倍的国土纵深,和俄罗斯打核战,谁胜,谁负,不言自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让所有国家都下意识后退一步的,不是某种新式战机,也不是某个军事联盟的扩张,而是一种冷得刺骨的力量——核威慑,而在所有拥有这种力量的国家中,俄罗斯是最令人忌惮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它不仅有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核武器,还有一张其他国家永远模仿不来的底牌:广袤无垠的国土。   俄罗斯的国土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比整个欧洲加起来还要大许多,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太平洋,跨越11个时区,这样的地理规模,在和平时期可能只是一个数字,但一旦进入战争状态,特别是核战争,它就变成了战略意义上的护身符,在任何战争中,“纵深”都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概念,敌人打进来之后,能不能快速取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手有多少地方可以退、有多少空间可以布防,而俄罗斯的国土,几乎就是一个天然的战术迷宫。   历史上,这种地理优势已经多次展现力量,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进入俄罗斯,结果被寒冬和缺粮打得溃不成军,回去时只剩不到4万人,1941年,希特勒调动350万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刚开始推进很快,但随着深入,补给线拉长、气温骤降,最终还是被苏联反攻击溃,这些教训告诉世界一个道理:在俄罗斯打仗,不仅要对抗军队,还要对抗它的气候、地形和距离。   进入核时代后,这种纵深优势被进一步放大,核武器讲究的是打击效率和生存能力,多数国家的核设施集中在几个区域,一旦遭受先发打击,可能就失去了反击能力,但俄罗斯不一样,它的核武器分布在全国各地,藏在深山、地底、铁路、潜艇里,即使失去了首都,其他地方依然有能力发动毁灭性的反扑,这不是夸张,而是冷冰冰的军事现实。   俄罗斯的核打击能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陆基导弹、海基潜艇和空中轰炸机,陆地上部署有各种洲际导弹,比如白杨M、亚尔斯和萨尔马特,它们可以从地下发射井或机动平台起飞,射程覆盖整个地球,海洋中,北风之神级潜艇常年潜伏在北极冰层下,携带布拉瓦导弹,随时准备从海底发动攻击,天空中,图-160等战略轰炸机可以携带核弹头飞越数千公里,在最关键的时刻完成致命一击。   更令人不安的是,俄罗斯还拥有一种名为“死亡之手”的系统,它可以在遭遇毁灭性打击后自动发射核导弹,这意味着,即使高层指挥系统被摧毁,俄罗斯依然有能力通过机器完成反击,这种设计的目的很明确:确保任何对它的核攻击都无法逃脱报复。   除了打击能力之外,俄罗斯的资源储备同样是它的底气所在,这个国家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之一,即使在战时也不容易陷入能源危机,其他国家在战争中可能会因为能源中断而瘫痪,但俄罗斯可以依靠内部供给维持军事和工业体系的运转,这种“自给自足”的能力,在全球化高度依赖外部贸易的今天,显得尤其难得。   当然,核战争并不是一场可以赢的战争,科学家早已模拟过核冲突之后的世界:数百枚核弹爆炸会在大气层中形成巨量尘埃,遮住阳光,导致全球气温骤降,农作物无法生长,饥荒和疾病将席卷全球,这种“核冬天”效应意味着,即使一个国家拥有再强的核力量,发动核战争实际上也是在自毁前程,俄罗斯对此非常清楚,它的核战略核心从来都不是“先打赢谁”,而是“让对方不敢动手”。   这种思路在冷战期间就已成型,当美国在土耳其部署导弹时,苏联选择将导弹部署到古巴以示威慑,最终双方在极限对峙中达成妥协,危机平息,这场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没有演变成全球核灾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都知道,一旦失控,结局将是地球级的毁灭。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