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摊牌,不演了!李在明拒绝出席中国阅兵,外长赵显紧接着就对华开炮,公开宣示“中韩不再是朋友”。 李在明上台时曾承诺修复中韩关系,但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军事上,韩国加强了与美国的联合演习,2025年3月的“自由护盾”演习中,韩国空军误投炸弹导致平民伤亡,引发国内抗议,却仍坚持推进军事合作。 黄海海域频繁出现韩国舰艇活动,与美国的情报共享协议复活,韩日关系也在美日韩三边合作框架下恢复紧密互动。经济上,韩国加速推进半导体脱钩,减少对华依赖,尽管中国是其最大出口市场,且提供关键芯片原料。这些举措一步步落实,而赵显的采访则成为韩国战略倾斜的公开信号。 韩国的战略选择看似矛盾,实则有其深层逻辑。安全上,韩国认定中国的强大是威胁,尽管中国对朝鲜半岛保持克制,但韩国仍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这种认知并非基于现实威胁,而是受美国战略导向的影响。 美国近年来大力推动“印太战略”,将韩国纳入其对华遏制体系,美日韩三边合作不断强化,从戴维营峰会到联合军演,韩国在安全上已深度绑定美国。 经济上,韩国虽依赖中国市场,但在美国压力下,不得不调整供应链,以“经济安全”为由减少对华依赖,尽管这会对其经济造成短期阵痛。 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5年上半年,韩国对华贸易逆差同比收窄一半以上,半导体出口额同比增加36.8%。然而,韩国在享受中国市场红利的同时,却在推进供应链“去中国化”。 韩国在关键矿产领域对华进口依存度仍高达70%-80%,中间品进口占比达28%以上,但仍加入“印太经济框架”(IPEF)和美国主导的“关键矿产联盟”,试图降低对华依赖。这种矛盾反映出韩国在经济利益与安全战略之间的艰难抉择。 韩国的经济政策也充满矛盾。一方面,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利丰厚,三星、现代等大企业不愿完全放弃中国市场;另一方面,美国的压力和“经济安全”考量又迫使韩国调整供应链。 韩国的战略倾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日韩三边合作强化的一部分。2023年戴维营峰会后,美日韩建立了年度领导人会议机制,加强军事演习、情报共享和经济技术合作,目标直指中国。 韩国在美日韩框架下,不仅恢复了与日本的情报共享协议,还参与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在南海、台海等问题上配合美国发声。例如,韩国多次在南海问题上支持菲律宾,参与美菲军演,并向菲提供军舰,试图在东南亚扩大影响力。 这种三边合作的实质是美国构建的对华遏制网络。美国试图通过强化美日韩同盟,在东北亚形成对华包围,同时在南海、台海等热点地区制造紧张局势。 韩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在军事上配合美国,还在经济技术领域与美日协调,限制对华出口关键技术和产品。赵显在采访中强调与美日合作应对中国“挑战”,正是这种战略的体现。 李在明政府虽主张“实用外交”,但面临保守势力的阻力。尹锡悦政府时期的“价值观外交”虽导致中韩关系恶化,但保守派仍占据重要地位,对李在明的对华缓和政策持反对态度。 韩国国会中保守派议员多次批评李在明政府对华“软弱”,要求强化韩美同盟。此外,韩国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增多,部分舆论将中国崛起视为威胁,为政府的战略倾斜提供了民意基础。 然而,韩国国内并非铁板一块。部分企业和民众反对过度依赖美国,担心经济利益受损。2025年3月的韩美联合演习因误投炸弹引发民众抗议,显示出对军事合作的不满。 此外,韩国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更关注经济利益,希望维持对华合作。这种内部分歧使得李在明政府的外交政策面临挑战,难以完全倒向美国。 事件发生后,韩国总统办公室于8月5日澄清,称赵显的言论不影响中韩关系稳定,中国外交部则回应表示遗憾,强调推进双边合作。然而,实际行动却显示韩国并未改变战略倾斜。 韩国继续派团与中国讨论贸易,但同时推进军事合作和供应链调整。这种“口头缓和、行动对抗”的策略,表明韩国试图在中美之间维持某种平衡,但实际已倒向美国。 中韩关系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一方面,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经济相互依赖深厚,完全脱钩对双方都不利;另一方面,美国的压力和韩国的安全考量又使其难以完全独立于美国战略。 如果韩国继续强化美日韩同盟,在军事、经济等领域配合美国遏制中国,中韩关系将进一步恶化。反之,如果韩国能在中美之间保持战略自主,重视经济利益,中韩关系仍有缓和的可能。 当前,中韩关系正处于十字路口。韩国的战略选择不仅影响自身利益,也将对东北亚乃至全球秩序产生深远影响。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韩国能否在安全与经济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其外交政策的关键考验。 而中国则需保持战略定力,通过经济合作和外交沟通,争取韩国的理解与合作,同时应对美国的遏制压力。
李在明怒怼反华集会!韩国撕裂危机暴露,中方已亮底牌2025年8月12日,韩国
【66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