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出了比‘光刻机’还要贵的大国重器! 一块手机屏幕的好坏,背后藏着一台机

一叶知大事 2025-08-13 12:23:39

“中国造出了比‘光刻机’还要贵的大国重器! 一块手机屏幕的好坏,背后藏着一台机器的较量。   这机器叫OLED蒸镀机,看着不起眼,却是决定屏幕清晰度、亮度甚至寿命的关键。   你手里的折叠屏能弯得自然,电视画面色彩够正,都得靠它在真空里把有机材料铺得比头发丝万分之一还均匀。   可就是这么个设备,20年来被日本企业攥得死死的。   那时候,全球95%的高端蒸镀机都来自日本佳能Tokki。   中国企业想买?没那么容易。一台设备开口就要7亿,还得排两年队。   更气人的是,韩国三星是他们的“大客户”,永远优先供货,咱们就算揣着钱,也只能捡人挑剩下的次品。   日本企业还放出话:“等不起别买,反正你们造不出来。”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他们靠5微米的精度筑起高墙,把高端屏的良品率捏在手里,中国手机想冲高端,连门都摸不着。   10年里,就这么被卷走了500多亿,想想都堵得慌。   更让人窝火的是那些“霸王条款”。   设备买回去,得请日本工程师来装、来修,服务费另算,态度还拽得很。技术资料?想都别想。   京东方当年建生产线,光买4台进口蒸镀机就花了200亿,占了总投资的三分之一。   国内90%的OLED产能都得看别人脸色,这种日子谁能忍?   但憋着的火,终究成了破局的劲。   2014年,合肥欣奕华在合肥拉了100多号人,专啃这块硬骨头。   同期,莱德装备也没闲着,首席科学家张靖带着一群中科院出来的人,闷头研究。   蒸镀机难就难在“真空里绣花”,温度差一度,气压飘一丝,整块屏幕就废了。   日本靠电子传输和激光加热技术卡脖子,咱们就从零开始,死磕“多线源均匀共蒸”,让几十个蒸发源同步干活,误差得控制在1.5微米以内。   3年时间,烧钱不说,光调试蒸发材料的喷射轨迹就试了无数次。   合肥欣奕华建了3万平米的无尘车间,空气里的尘埃每立方米不能超过1000颗,机械臂搬运基板的振动得小于0.1微米,比手术机器人还稳。   莱德装备则琢磨出“多腔体联动系统”,让每个环节无缝衔接,精度一点不含糊。   2019年,合肥欣奕华的G1蒸镀机造出来了,精度1.5微米,直接超过日本的5微米,膜厚均匀性误差压到1%以内。   同年,莱德装备的设备也成了,精度±1.5微米,比日本的±3微米还强。   这哪是“能用”,分明是“更好用”。   10亿一台!比光刻机还金贵的OLED蒸镀机,中国终于自己造出来了。   这钱花得值,花得解气,毕竟从此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2023年,合肥欣奕华的工厂里,5台以上蒸镀机转了起来,莱德装备也在2024年实现规模化生产。   国产设备一上来,价格就比进口的低了三成,有的甚至腰斩到3.5亿。   售后工程师24小时驻场,比日本厂商的“慢半拍”强多了。   但破局不代表高枕无忧。   韩国三星开始在国际上活动,游说美国限制中国OLED出口,还动不动就提专利诉讼。   《韩国先驱报》都急了,说再不想办法,2027年可能就被中国彻底超过。   日本也在憋劲,佳能忙着研发第8代设备,想在柔性屏领域重新拉开差距。   咱们的设备在柔性蒸镀的极限温控和曲面均匀性上,确实还有优化空间。   而且,蒸镀机只是显示产业链的一小部分。   前端的曝光机、刻蚀机还被日本尼康、美国应用材料握着,国内前段设备的国产化率不足20%,后段却有85%,典型的“头轻脚重”。   合肥欣奕华已经在研发下一代G8.6蒸镀机,瞄准笔记本和车载大屏,可路还长着呢。   回头看这十几年,从被7亿一台卡脖子,到10亿一台自主造,变化的不只是一台机器。   当年日本企业说“你们造不出来”,如今咱们用1.5微米的精度把这话碾得粉碎。   设备国产化只是第一步,真要站稳脚跟,还得在技术标准、海外认证这些地方下功夫。   但至少现在,咱们不用再排队求着买设备了,这本身就是种底气。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新浪财经2024年10月05日关于《单价7亿“大国重器”终于被国产化了,日韩媒:必须限制中国!》的报道

0 阅读:2

猜你喜欢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