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左宗棠的西征大军一路追剿阿古柏叛军,在新疆腹地发现了五千多“洋面孔”

国际大碗说 2025-08-13 11:31:58

1878年,左宗棠的西征大军一路追剿阿古柏叛军,在新疆腹地发现了五千多“洋面孔”。原来,这是英国扶持阿古柏留下的“遗产”,里面有来自英国、印度的商人、军械师、测绘兵、厨子、马夫等。 1865年,来自浩罕汗国的军官阿古柏,率领一支部队侵入新疆。阿古柏出生在中亚浩罕国一个巫医家庭,早年在街上当舞师,他最初在当地贵族伯克的手下任职,后被任命为阿克麦吉特的伯克,这是一个狡诈、狠毒的野心家。 阿古柏进入新疆后,逐步占领了南疆,于 1867年建立 “洪福汗国”,定都喀什噶尔。 当时的中亚正处于英俄两大帝国的 “大博弈” 时代,英国为了阻止俄国势力南下印度洋,急需在中亚建立缓冲地带。阿古柏的出现,恰好成为英国眼中对抗俄国的潜在棋子。 1870年,英国驻印度总督派使者会晤阿古柏,双方签订秘密条约,英国承认阿古柏,换取在南疆的通商特权。 此后,英国开始地扶持阿古柏,先后向阿古柏提供了超过2万支步枪、200火炮,以及大量弹药和军用物资。 英国还派遣了一支由军事顾问、军械师、测绘人员组成的 “团队”进驻南疆,帮助阿古柏训练军队、改进武器装备、绘制地图。这些人连同随行的商人、仆役,构成了那五千多 “洋面孔” 的主体。 英国对阿古柏的扶持并非单纯的军事援助,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 方案。 在喀什噶尔城外,英国工程师建起了兵工厂,由来自曼彻斯特的军械师负责指导生产。这座工厂生产的武器,虽然质量远不如英国本土产品,但足以让阿古柏军队的装备水平新疆的其他武装。 穿着当地服饰的英国测绘人员,带着仪器深入天山南北进行地理勘探。他们绘制的地图不仅标注了山川河流,还详细记录了水源分布、道路状况等重要信息。这些资料后来大多被送回伦敦,成为英国制定中亚战略的重要依据。 而来自英国、英属印度的商人控制了南疆的外贸,将英国纺织品、印度茶叶源源不断运进来,换取当地的棉花、玉石和皮毛。在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建立的商栈,其实也是英国情报人员的活动据点。 英国驻喀什噶尔总领事曾在报告中得意地写道:“通过贸易,我们已将这片土地的经济命脉握在手中。” 1876年,左宗棠率领的西征大军打响收复新疆之战,打破了英国精心构建的中亚棋局。 刘锦棠作为先锋官,采用 “缓进急战” 的战术,在古牧地、达坂城等战役中接连取胜,阿古柏军队节节败退。随着清军逼近南疆,那些英国顾问和技术人员开始陷入恐慌。 1877年5 月,阿古柏在库尔勒突然暴毙(一说自杀,一说被部下毒死),其部众随即陷入内讧。这给了清军乘胜追击的机会,刘锦棠率军一路南下,先后收复阿克苏、乌什、叶尔羌等地。 1878年1月,清军兵临阿古柏集团的老巢、喀什噶尔城下,阿古柏残部弃城而逃,那些来不及撤离的 “洋面孔” 成了瓮中之鳖,他们大都聚集在库车堡垒。 库车堡垒的发现颇具戏剧性,当时清军追击叛军至城外,发现这座堡垒防御坚固却毫无动静。前锋营官喊话许久无人应答,遂下令强攻。 翻墙而入的士兵惊讶地发现,堡垒里没有预想中的叛军,只有一群外国人。这些人中有英国人、印度人、土耳其人,甚至还有几个来自埃及的厨子和波斯的马夫。 刘锦棠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到堡垒处置。,他下令将这些人集中看管,同时派人清点物资。 五千多 “洋面孔” 的出现,立刻引发了一场外交风波。英国驻华公使紧急照会总理衙门,要求放还所有被俘人员。 总理衙门则以这些人 “参与叛乱” 为由,拒绝立即释放,双方僵持不下。 实际处置过程远比外交交涉复杂。刘锦棠在库车设立了专门的 “洋人安置所”,将这些人按身份分类管理:军事顾问和测绘人员被单独关押,接受审讯;商人则被要求提供贸易账簿,核实是否参与资助叛军;普通仆役和家属则相对自由,但不得擅自离开。 清军还发现,其中有十几名英国女性嫁给了当地官员,她们的身份认定成了棘手问题。 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甄别,清廷最终与英国达成协议:军事顾问和测绘人员被驱逐出境,商人需缴纳罚金后才能恢复自由;普通仆役和家属可自愿选择留在中国或回国。 这场外交博弈的结果,既维护了清政府的主权,又避免了与英国的直接冲突,展现了晚清外交中难得的灵活性。

0 阅读:61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