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教授那句话,真是点醒了不少人:“俄罗斯的很多动作,明眼人一看就是冲着我们来

非常盘点中 2025-08-13 10:37:18

金灿荣教授那句话,真是点醒了不少人:“俄罗斯的很多动作,明眼人一看就是冲着我们来的。”他还说,俄罗斯一直觉得,是他在帮我们顶着美国的压力。 金灿荣教授的话,撕开了一层窗户纸。这话听着让人心里一沉。我们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俄罗斯是我们的 “战略后盾”,是替我们吸引火力的 “兄弟”。 但我们是不是有点自作多情了?别忘了,人家俄罗斯跟美国是斗了几十年的 “世仇”,从华约对北约那时候就开始了,根子比我们深得多。 现在全世界,谁又没被美国薅过羊毛?从欧洲到印度,只要有点实力的,谁不在反抗美国的霸权?反抗美国是大家的共同需求,不是谁给谁当 “保镖”。 先看历史恩怨,俄罗斯和美国的矛盾,远早于中美博弈。北约东扩从 1999 年开始,波兰、捷克、匈牙利相继加入,2004 年波罗的海三国也被纳入,直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本质上是俄罗斯对北约逼近家门口的绝地反击。这种对抗是刻在俄罗斯基因里的生存危机,跟中国的战略需求虽有交集,但出发点截然不同。 就像两个人都在反抗恶霸,一个是因为恶霸砸了自家祖坟,另一个是因为恶霸抢了自家粮食,动机不同,行动逻辑自然也不一样。 再看中俄合作的务实性,能源合作是中俄关系的重要基石,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漠河连崟口岸原油管道,这些项目确实给双方带来了经济利益。 但合作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俄罗斯需要中国市场消化其能源出口,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资源保障能源安全。 这种合作是 “各取所需”,而非 “兄弟义气”。就像两个商人合伙做生意,都盯着自己的账本,谁也不会为了对方赔本赚吆喝。 在俄乌和谈中,俄罗斯坚决反对欧盟和英国参与,认为他们 “完全不守信用”,而中国主张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应参与,达成全面协议。这种分歧不是偶然的。 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有直接利益,希望排除外部干扰,而中国作为第三方,更关注和谈的可持续性。 这种差异折射出中俄在国际博弈中的不同站位 —— 俄罗斯是 “当事人”,中国是 “协调者”,角色不同,策略自然不同。 俄罗斯在军事技术转让上对中国始终留一手。2025 年,中国提出收购俄罗斯报废的 “台风” 级核潜艇,被俄方断然拒绝。理由是担心潜艇的静音技术、导弹舱设计等核心机密泄露。 例如,俄罗斯在 5G 技术标准上与中国竞争,试图在中亚推广自己的技术体系,与中国的 “一带一路” 形成潜在竞争。这种 “合作中有竞争” 的模式,说明俄罗斯从未把中国视为毫无保留的盟友。 台湾问题上的支持,看似是俄罗斯对中国的力挺,实则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为了换取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中立态度。 这种 “交换” 在国际政治中并不罕见。就像两个棋手,在棋盘上互相落子,每一步都算着自己的得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并非完全与中国同步。2025 年 4 月,俄罗斯与美国讨论联合开发稀土矿,在中美稀土博弈中横插一脚。 这种灵活策略显示,俄罗斯在经济领域会根据自身利益调整立场,不会完全绑定在中国战车上。 说到底,俄罗斯的很多动作,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大国地位和战略利益。从北约东扩到俄乌冲突,从能源合作到军事技术转让,俄罗斯的每一步都在计算成本与收益。 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是基于共同利益的 “背靠背”,而非 “心连心”。这种合作是脆弱的,也是务实的。 在国际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俄罗斯不会为了中国与美国正面对抗,中国也不应把俄罗斯视为对抗美国的 “挡箭牌”。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俄罗斯的战略自主是其外交政策的核心,而中国的崛起必须依靠自身实力。只有把自己的腰杆子挺直了,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站稳脚跟。 未来的路怎么走,就看我们自己的选择了。是继续依赖俄罗斯的 “战略支持”,还是专注于提升自身实力? 这道选择题的答案,或许很快就会揭晓。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保持战略清醒,比任何 “盟友” 的承诺都更可靠。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