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1960年,石油部长余秋里为救大庆油田,请求罗瑞卿派飞机运5吨焊条,却被罗瑞卿怒斥:“口气真大,你当空军是你们家驴车?” (信源:中国能源网——《石油工业部的“一把手”——余秋里》) 北京总参谋部的一间办公室里,气氛异常凝重。 石油部长余秋里,一位刚从东北荒原指挥石油会战回来的开国中将,正局促地站在总参谋长罗瑞卿面前。而罗瑞卿,这位执掌全军命脉的老战友,脸色铁青,一反常态地抛出了一句重话:“你以为军队是你自家的?你这口气可真不小,难道以后总参都得归你管?” 这句几乎撕破脸的话,让空气瞬间冻结。一个是为国家找油、心急如焚的前线总指挥,一个是统筹全局、掌管军队的总参谋长,两人更是从战火中走来的老搭档。 究竟是什么“过分”的请求,能让罗瑞卿发这么大的火?而这句气话背后,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与情谊?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建国初期,我国是出了名的缺油大国,而为了让我国摆脱这个形象。就下令让余秋里前往大庆开发油田。但是这其中并不是简单的,其中困难重重。 而这场风波的开始,得从几吨焊条谈起。1960年初,大庆石油会战全面铺开,数万大军在冰天雪地的松嫩平原上安营扎寨。作为总指挥,余秋里忙得脚不沾地,可一个现实问题却卡住了所有人的脖子——没有焊条。 缺了它,许多钻井设备就没法安装,整个会战都可能停摆。余秋里把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最后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军队身上,火急火燎地赶回北京,敲开了罗瑞卿的门。 听完来意,罗瑞卿一脸的无奈,甚至半开玩笑半抱怨地说,说一看到他就头疼,见到他啊准没好事,真希望他别再来了。余秋里脸上发烫,他当然知道,为了会战的事,这位老战友已经扛下了巨大的压力。 可眼下别无他法,他只能硬着头皮说,工作不能停。最终,罗瑞卿还是点了头。而后他就和各大军区协调,让余秋里去军队仓库找东西。 余秋里大喜过望,派人搜罗了一圈,总算是凑齐了这五吨焊条。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焊条是找到了,可是该怎么运过去呢?用火车或卡车光是路上就要十几天。这东西到那黄花菜都凉了。情急之下,余秋里脑中闪过一个念头——动用空军运输机,直接空运。 这在当时是个极其大胆的想法。调动军用运输机必须经过总参批准,这意味着他又得去“麻烦”罗瑞卿。虽然心里万分过意不去,但为了会战,余秋里只能再次鼓起勇气找上门。也正是这个请求,彻底点燃了罗瑞卿积压已久的火气,引出了开头那番怒斥。 而这场怒火最终还是以罗瑞卿的妥协结束了。罗瑞卿最终还是同意了她说用飞机来运输焊条的这一要求。第二天,一架满载五吨焊条的军用运输机准时从北京起飞,奔赴哈尔滨,解了工地的燃眉之急。 其实,罗瑞卿的怒火,远不止为了一次空运和几吨焊条。自从石油会战打响,余秋里的石油大军就像一支没有后勤的“集团军”,而罗瑞卿领导的总参,几乎成了他最可靠的“后勤部”。他的怨气,早已在一次次的求援中悄然累积。 其实在石油会战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基本上都是找的罗瑞卿帮的忙。虽然他总是说不想见到余秋里,不要再找他了。但是只要余秋里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而且总是将任务完成。 最后经过三年的奋斗,中国终于彻底摘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而这一切离不开石油工人的辛勤付出。当然也离不开解放军的大力支持。 最后的成果,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最好注解。那一次次的“求援”,一次次的“发火”,以及那一次次毫无保留的支援,共同谱写了一曲国家利益至上、情谊重于泰山的壮丽凯歌。
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南京军区司令许世友上将的女儿正在门口玩耍,一个鹤发童颜的老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