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新华社发布新华时评《过紧日子要防止执行走样》,直指当下党政机关落实“厉行节约”时出现的三大危险倾向,引发各界热议。 自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施行以来,本应拧紧的“过紧日子”螺栓,却在部分地方被扭曲成“躺平”的挡箭牌。有基层干部吐槽:“现在连正常办公用品都要反复审批,工作效率反而大打折扣!”更有群众反映:“一些民生项目经费被一刀切砍掉,公共服务质量肉眼可见下滑。”这种将“紧日子”与工作效能、群众利益甚至行业经济对立的做法,正在背离政策初衷。 “省小钱误大事”的现象屡见不鲜。某地政府为压缩开支,砍掉了基层办公自动化升级经费,结果导致大量公文仍需人工抄写归档,效率低下反增隐性成本。新华社犀利指出:“当节约沦为‘为省而省’,实则是忘却了‘紧日子’的核心是优化资源而非削减效能。” 一些地方简单粗暴地将“过紧日子”转嫁到民生领域:本该修缮的社区医院被搁置,必要的公共交通补贴遭削减,甚至连群众的办事窗口都因经费紧张缩短服务时长。这种“苦了百姓保数字”的做法,彻底搞反了“过紧日子”的本质——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是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旅游、餐饮等服务业本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却在部分地区因执行偏差无辜“躺枪”。某旅游城市强制取消行业推介活动,导致本地旅游业旺季游客锐减,商家叫苦不迭。新华社强调: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通过科学统筹释放经济活力。 纠正偏差:该省的省,该花的必须花 过紧日子绝非“一减了之”。时评明确要求警惕两类错误: ① 不可将基层必要经费、干部合理待遇简单压缩,避免“寒了干事者的心”; ② 更不能以节约为名降低公共服务质量,损害群众切身利益。 “过紧日子”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而非懒政怠政的挡箭牌。正如新华社所言:“只有将节约精神转化为精细化管理能力、精准化服务水平,才能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让政策红利惠及民生与发展。” 这场对执行偏差的深刻纠偏,既是对基层呼声的回应,更是对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践行。政策落地需“严字当头”,但更要守住为民初心——紧的是机关的开支账本,松的是群众的幸福指数。 (信息来源:新华社新华时评《过紧日子要防止执行走样》 2025年8月8日)
8月8日,新华社发布新华时评《过紧日子要防止执行走样》,直指当下党政机关落实“厉
建文说法社会
2025-08-12 17:36:44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