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万斯宣布,乌克兰不从也得从了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明确表示,华盛顿已经不会再出钱资助乌克兰作战,未来如果基辅的欧洲支持者愿意继续援助,可以自己出钱去美国军火商那里买装备,美国对此没有意见。 万斯的声明并非孤立事件,美国对乌援助的态度转变早有端倪。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累计向乌克兰提供超过 324 亿美元安全援助,其中拜登政府时期就有 304 亿美元。 这些援助包括 300 多万枚炮弹、数千枚防空导弹和数十辆主战坦克,多次扭转战局。然而随着冲突持续,美国国内对长期投入的不满情绪逐渐升温。 今年 3 月,特朗普政府曾暂停对乌军事援助,直到乌克兰表现出和平诚意。如今万斯的表态,更是将这种不满推向顶点。 美国为何突然 “断供”?深层原因错综复杂。国内政治压力是重要因素。随着 2025 年大选临近,美国纳税人对持续为俄乌冲突埋单的耐心耗尽。 万斯在采访中直言,美国民众厌倦了 “无限输血”,欧洲若真关切乌克兰,就该更直接出钱。此外,美国在中东的战略重心转移也影响决策。 伊朗与以色列冲突升级后,美国不得不将部分资源从乌克兰战场抽离,以应对中东局势。 对乌克兰来说,美国的撤资无异于晴天霹雳。乌克兰对美国的依赖远超想象。除了武器装备,战场情报、指挥体系和卫星支持都高度依赖美国。 路透社曾披露,乌军多次袭击俄黑海舰队,都依托美国提供的精准情报。五角大楼还专门设立机构,分析商业卫星照片供乌军使用。 若美国切断情报共享,乌军将 “失去眼睛”,战场形势可能急转直下。更严峻的是,乌克兰能源网络恢复计划也因美国援助取消而受阻,直接影响武器生产能力。 欧洲的反应则五味杂陈,尽管欧洲多国此前表态支持乌克兰,但实际行动却困难重重。德国基尔研究所数据显示,欧洲对乌累计援助超过美国,但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制武器。 例如,英国提供的 “标枪” 导弹、德国和荷兰的 “爱国者” 系统都依赖美国技术。欧洲自身军工产能有限,持续三年的援助已掏空多国库存。 英国 “挑战者 2” 主战坦克仅剩 25 辆可部署,法国 “凯撒” 自行榴弹炮也抽调自现役部队。即便欧洲愿意出钱,能否买到足够武器仍是未知数。 北约推出的 “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 机制,试图缓解这一困境。荷兰率先响应,承诺提供 5 亿欧元采购美制武器,包括 “爱国者” 系统部件。 但该机制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欧洲国家对美国主导的采购模式心存疑虑,担心资金和武器控制权仍在美国手中。 其次,筹集 100 亿欧元目标难度巨大,法国、意大利等国态度暧昧。更关键的是,武器种类和性能最终由美国决定,欧洲难以自主调整。 美国军火商却在这场变局中笑开了花,2023 年美国对外军售达 2380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波兰、德国等欧洲国家为填补援乌缺口,纷纷加大美制武器采购。 波兰以 120 亿美元采购阿帕奇直升机,德国斥资 85 亿美元购买支努干直升机。美国军火商不仅获得巨额订单,还通过实战检验武器性能,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RTX 公司生产的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自俄乌冲突以来订单超 30 亿美元。 乌克兰的立场则异常坚定,泽连斯基明确表示,乌克兰宪法已明确领土问题,不会将土地拱手让给占领者。 他强调,真正的和平必须建立在尊严之上,任何排斥乌克兰参与的解决方案都是 “反和平的死方案”。 这种态度虽赢得国际同情,却也让谈判陷入僵局。特朗普曾暗示俄乌可能 “交换领土”,但遭泽连斯基断然拒绝。 俄罗斯对美国撤资表示欢迎,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称,若美国终止军援,将是对和平的最大贡献。俄罗斯一直反对西方对乌援助,认为这是冲突持续的根源。 如今美国态度转变,俄罗斯在谈判桌上的筹码增加,可能进一步施压乌克兰。 这场变局的影响远超俄乌战场。北约内部裂痕加深,欧洲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法国总统马克龙强调,欧洲必须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关系到自身安全。 但现实是,欧洲防务能力不足,若美国大幅退出,欧洲需额外增加 30 万军力,远超现有装备总和。国际航班因局势动荡调整航线,全球能源和粮食市场也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乌克兰的未来何去何从?欧洲能否扛起大旗?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会是谁?答案尚未揭晓。但有一点清晰可见:美国的撤资不仅是经济账的计算,更是地缘政治的重新洗牌。 乌克兰若想生存,需在寻求援助与坚守主权间找到平衡。欧洲若想摆脱附庸地位,需加速防务自主。而美国,在追求 “美国优先” 时,是否会失去盟友信任,也值得深思。
结束了,万斯宣布,乌克兰不从也得从了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明确
非常盘点中
2025-08-12 15:41:2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