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潜艇从60米深度坠入1200米海渊,这就是恐怖的海底断崖,艇上官兵全部遇难。苏联K-8核潜艇遇到海底断崖下坠150米,剧烈震动导致配电箱电弧引燃绝缘漆,吹除时高压气流助长火势, 反应堆控制电缆烧毁。潜艇沉没,52人因有毒气体窒息。 这种被称为“海底断崖”的现象,并不是看得见的地形起伏,而是海水里密度突然变化形成的隐形陷阱。海里的水根据温度和盐度不同,有的地方密度大,有的地方密度小。 潜艇一般靠调整自身压载水舱的重量,保持和海水浮力的平衡,才能稳定悬浮在设定深度。 当它们突然从密度大的“重水”闯进密度小“轻水”的区域,原来稳稳拖着潜艇的浮力立刻减少,潜艇一下子就会失去支撑,眼看着就像铁球一样自由落体快速坠向深海。这种掉深,根本不是人为操作,而是任何反应都来不及的被动失控。 掉深时,潜艇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每往下十米,水压就增加一分。艇壳要是撑不住,很快就会被压得变形甚至挤爆。 苏联K-8就是在这么迅速下坠时,因为剧烈震动触发了明火,电路短路,救急排水的时候高压气还帮了倒忙,让火越来越大,反应堆关键设备也烧毁了,结果整艇沉没。 以色列的“达喀尔”号潜艇也曾经遭遇类似的密度跃层,短短三分钟就从海面下80米一头栽进400米的海沟,艇上的人连呼救信号都来不及发。 要说让所有潜艇兵都很警惕的案例,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的沉没最让人难忘。遇到密度突变立刻掉深,高压水涌进艇里以后系统为自保紧急停堆,这下动力和供水全瘫痪。 操控员想用高压气把压载水舱的水顶出去,但高压气流通过管路时温度骤降,又把管道冻住,相当于把自己唯一的救命办法也堵死了。艇壳最后还是扛不住水压被彻底压塌,129名官兵无一生还。 面对这种绝境,也不是完全没有应急手段。艇上只要发现海水密度不对,第一时间就得全速倒车,靠螺旋桨反推力努力拖住潜艇。 要是还不够,就动用紧急吹除,把压载水舱里的水用力排光,让潜艇重量急速减轻。 如果是真到万不得已,连重型鱼雷也得直接往外扔,每减轻一分重量,多一线生机。像法国的“阿戈斯塔”级潜艇,就是靠这些死拼手段才在只有30米的空间里止住了下坠,艇壳虽然变形了但人活下来了,这也说明在这种险境下救命有多难。 这么多惨痛事故后,现代潜艇技术早已经大变样。现在的潜艇都配了很灵的密度检测仪器,可以提前发现前方是不是有密度断层,让艇员有时间应对。 有些潜艇还用上了自动紧急处理系统,一旦掉深,系统能在零点几秒内自己开始注气排水,不用等人操作。这些改进,都是用前人沉痛的教训换来的。 每一次改进、每一个细节,其实都是再给艇员争取一点生还的机会,也让人们明白了海洋的危险不容小视。
法国潜艇从60米深度坠入1200米海渊,这就是恐怖的海底断崖,艇上官兵全部遇难。
芸霄记史
2025-08-12 15:19:38
0
阅读:4663
余生皆安
我们好像有过成功自救的案例
用户10xxx30 回复 08-13 09:59
好像去掉,唯一海水断崖自救成功的案例,372艇,成功上浮后继续去执行任务了。
余生皆安 回复 用户10xxx30 08-13 10:46
为我大中华点赞![点赞][点赞]
红胡子
潜艇兵是个光荣而又高危职业
用户10xxx52
在最大潜深遇到这种情况吹除压载水都来不及
莽原
高密度海水和低密度海水之间分界线很明显吗?这是什么原因呢?
用户15xxx69 回复 08-13 12:47
有个词叫泾渭分明,就是泾河和渭河的水汇流后两条河的水不能相融一边一个颜色
振翅无澜
海底淡水河
基洛-636-877-KEM-大西洋黑洞
重型鱼雷往外扔?你就不想一下:鱼雷在发射管里吗?潜艇姿态允许发射鱼雷吗?装填一发鱼雷需要多长时间?
姫凌族长 回复 08-13 21:45
得看是战巡还是例巡。战巡的话,发射鱼雷还是很快的,至于发射姿态就不讲究了,只要不是近距离有撞击点还管他那么多?
kknd100
我们买的大俄基洛级潜艇成功自救过一次
沧浪之水
我们在渤海湾也吃过这方面的亏。
树苗 回复 08-13 23:23
渤海湾平均深度才80米左右,怎么可能让潜艇浅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