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欢历史的同学都搞不明白一件事,为何战国、秦朝都可以吊打的匈奴,到了西汉初期突然就怎么也打不过了? 其实答案很简单:时机决定了一切,战国时期的匈奴还只是草原上的小角色,真正的霸主是东胡和月氏,而那时的中原正值春秋战国,各国军事技术突飞猛进,对付散兵游勇般的匈奴部落自然不在话下。 但秦末的大乱世给了匈奴千载难逢的机会,当项羽和刘邦在中原厮杀时,一个叫冒顿的匈奴青年却在草原上干了件大事,他先是装孙子向东胡示弱,然后趁其不备发动突袭,一举吞并了东胡的全部人马。 冒顿的手段确实够狠,他甚至杀了自己的父亲夺取王位,然后西征月氏,夺回了祖先丢失的河西走廊,短短几年间匈奴从一个二流部落摇身变成草原霸主,控制区域东起辽东,西至天山,骑兵规模超过30万。 而此时的汉朝是什么状况?刘邦连四匹同色的马都凑不齐,大臣们只能坐牛车上朝,经过秦末战乱,整个中原满目疮痍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 更要命的是匈奴的作战方式让汉军完全摸不着头脑,草原骑兵来去如风,汉军步兵根本追不上,匈奴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个个都是神射手,而汉军连战马都缺乏,怎么可能在野战中取胜? 白登之围就是这种实力差距的典型体现,冒顿用了个简单的诱敌之计,先派少数骑兵佯败,引诱刘邦轻骑追击,然后40万大军突然包围,差点让汉朝开国皇帝成了草原上的俘虏。 脱困后的刘邦彻底清醒了,他采纳了谋士娄敬的建议,开始了屈辱但明智的和亲政策,表面上是嫁公主、送财物,实际上是在用时间换空间。 吕后曾收到冒顿的一封信,内容极其无礼,大意是说自己妻子死了,吕后的丈夫也死了,不如两人结合算了,吕后看后气得要死,想要立即发兵征讨,但被大臣们劝住了。 原因很现实:打不过,当时汉朝刚刚统一,百姓疲于战乱经济凋敝,根本承受不起大规模战争,而且匈奴骑兵的机动优势让汉军处处被动,胜算极小。 文帝和景帝延续了这个政策,同时暗中积蓄力量,他们大力发展马政,官马数量从3万匹增加到30万匹,实行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国库粮食甚至多到发霉。 汉朝在这60年里摸清了匈奴的底细,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开辟了丝绸之路,更掌握了匈奴各部落的分布和迁徙规律,这些情报为后来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匈奴却在这段蜜月期里逐渐堕落,他们沉迷于汉朝的丝绸、茶叶和粮食,军事警惕性下降,更关键的是,长期的和平让匈奴内部出现了分化,各部落为了利益分配争斗不休,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终于具备了反击的实力,武帝登基后,立即撕毁了和亲协议,发动了对匈奴的全面战争。 河南之战是汉朝的第一次胜利,卫青率军收复河套地区,不仅夺回了大片土地,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汉军使用的环首刀硬度远超匈奴的青铜武器,复合弓射程也更远。 河西之战更是精彩,霍去病年仅20岁,却能率领骑兵深入匈奴腹地,连续击败匈奴各部,夺取了河西走廊这块战略要地,失去河西牧场后,匈奴的经济基础受到重创。 漠北决战是这场百年博弈的终极对决,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军北征,深入戈壁沙漠寻找匈奴主力。霍去病更是一路追击到狼居胥山,在那里举行了封山祭天的仪式。 这三场大战的胜利,标志着汉匈力量对比的彻底逆转,但胜利的代价同样惨重,汉朝人口锐减,边郡十室九空,国库消耗殆尽,汉武帝晚年也因此下达了“罪己诏”。 匈奴虽然战败但并未完全消失,他们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迁入河套地区学习农业,北匈奴则西迁到了欧洲,后来成为横扫西方的匈人帝国。 这场长达百年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文明模式的碰撞,游牧文明灵活机动,适合快速扩张,但缺乏持久力,农耕文明虽然起步慢,但一旦发力其组织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远超游牧民族。 信源:李春梅. 论匈奴政权的分封制[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太尴尬了!扎哈罗娃又把日本给怒怼了。日本外相岩屋毅一句“苏联对日宣战不正当”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