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对外面女人不是爱,
是由3重惯性构成了“依赖”
[心]第一重惯性:“情感倾诉”的路径依赖,懒得换
男人心里总有堆“说不出的碎碎念”:被领导怼了的憋屈、跟你吵架后的烦躁、甚至是对生活的无力感。
这些话在你面前可能“说不通”(你会劝他“想开点”“别矫情”),但在三姐那里,早就形成了“说出口就被接住”的惯性。
比如他加班晚归,你抱怨“又不提前说”,他没机会说“其实今天被客户刁难,我特委屈”;可转头给三姐发信息,三姐秒回“肯定累坏了吧?我给你点了杯热奶茶”。
次数多了,他会下意识觉得“跟她说说更省事”,不是三姐多懂他,只是这条“倾诉通道”用顺了,懒得花力气跟你重新磨合“怎么说你才愿意听”。
有位来访者的老公,哪怕回归家庭,遇到烦心事还是会找三姐,“不是想她,就是觉得跟她说一句,比跟你吵一架省事”。这种惯性,就像你总习惯打开常用的APP,不是它多好,只是“切换太麻烦”。
[心]第二重惯性:“逃避现实”的舒适区,舍不得退
婚姻里总有“麻烦事”:孩子的作业、老人的健康、你们之间没解开的疙瘩。
而三姐那里,往往是“过滤掉麻烦的真空区”,她不会催他交房贷,不会翻他旧账,甚至会笑着说“你想怎样就怎样”。
这种“不用负责的轻松”,会慢慢变成他的“逃避惯性”。
比如你们因为“过年回谁家”吵架,他吵不过就找三姐,三姐说“去哪都行啊,你开心就好”;次数多了,他一遇到矛盾就条件反射地想“找她躲躲”。
不是三姐多好,只是“躲起来的姿势”练熟了,懒得面对婚姻里的“难”。
就像有人总在加班时偷偷刷短视频,不是视频多好看,只是“面对工作太难,刷手机更轻松”。他对三姐的反复联系,本质是对“婚姻难题”的习惯性逃避,三姐只是那个“最顺手的避难所”。
[心]第三重惯性:“低成本付出”的惰性,不想改
维持一段外面感情的“成本”,往往比修复婚姻低得多:不用花心思哄你开心,不用解决你的委屈,甚至偶尔发句“想你了”,就能让三姐满足。
这种“低成本就能获得的情绪反馈”,会养出他的“惰性惯性”。
比如他给三姐买个包,三姐能夸他“你最懂我”;
可他给你买同款,你可能会说“又乱花钱,还不如给孩子报班”。
不是你错了,是他习惯了“少付出多收获”的模式,在三姐那里“偷懒”惯了,就懒得花精力去琢磨“怎么对你好,你才会满意”。
有个男人跟朋友吐槽:“跟她(三姐)在一起,我不用想那么多,累了就说累了,她不会怪我;跟我老婆在一起,我得想着今天有没有说错话,有没有忘了什么纪念日,太累了。”
这种“懒得费劲”的惯性,比“爱”更让他难断。
他的“惯性”,从来不是“爱”,爱需要“主动选择”,惯性只需要“被动跟随”
真正的爱,是明知难还想靠近,明知要负责还愿意扛;可惯性是“怎么省事怎么来”,怎么不用付出就怎么选。他反复联系三姐,本质是在“被动跟随”一条“轻松的旧路”,而不是“主动选择”一段“值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