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长征路上,一身高不到一米四的女兵,背着一个成年男子,翻了整整两座山,23年后,两人在一次聚会上相遇,已是省委书记的男人一把握住女兵的手:“我还没向你说谢谢呢!”
漆黑的夜幕笼罩着连绵群山,刺骨的山风在峡谷间呜咽穿行,一道矮小的身影正艰难地在陡峭山路上挪动,她瘦弱的身躯几乎被背上那个昏迷的男子完全遮盖。
每迈出一步,松动的石子便哗啦啦坠入万丈深渊,在黑暗中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声响,这个来自江西的女子危秀英,身高不足一米四,此刻却用她那双布满血泡的脚,在泥泞中踏出一条生命之路。
她的肩膀被绳索勒出深痕,呼吸急促得像破旧的风箱,但始终不肯松开背负的伤员,就在几小时前,1935年4月的这个雨夜,贵州深山突然被爆炸声撕裂,敌机的轰鸣震得地动山摇。
红军休养连的队伍在轰炸中溃散,硝烟弥漫中,危秀英顾不上躲避呼啸的弹片,扑向那个倒在血泊中的战友,用尽全身力气将他拖到安全地带。
此刻,她咬紧牙关继续前行,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同志带出这片死亡之地,危秀英循着微弱的呻吟声找到了倒在泥水洼中的红三军团青年部长廖志高——他高烧昏迷,生命垂危。
江西长大的山村女子危秀英,从小就不起眼,个头矮小,曾经做过童养媳的她,谁也想不到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1930年参军后,她被分配到专门照顾伤员的干部休养连,别人都说她个子小力气弱,只能做些后勤保障的活儿。
可就是这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小女子,却有着江西女人特有的那种韧劲——认准的事情,天塌下来也要做到底。
面对生命垂危的廖志高,危秀英没有丝毫犹豫,她知道掉队就意味着死亡,而眼前这个比自己重一倍的汉子已经完全失去了行走能力,"不能让他就这么没了!"
这个朴素的想法在她心中扎了根,她咬紧牙关,用粗麻绳将廖志高牢牢捆在自己背上,开始了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营救。
贵州的山路险峻异常,有些陡坡单单自己行走都异常困难,危秀英背着这个沉重的负担,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草鞋不断陷进泥里,脚趾头被石块划破,血水混着泥浆...可她心里一直念叨着那句老话:"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
既然背上了,就得背到有人的地方去,最危险的时刻出现在翻越"七十二道拐"时,她一脚踩空,两人一起向悬崖滚去。
千钧一发之际,一棵歪脖子树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危秀英浑身是血,却顾不上查看自己的伤势,先摸摸廖志高的鼻息——还在呼吸,她松了一口气。
廖志高持续高烧让危秀英心急如焚,她手边没有任何药品,只能想起老家对付高烧的土办法,她撕下自己的衬衣里子,想尽办法贴在对方身上降温,自己饿得头晕眼花,却把仅有的半碗糙米粥全部留给了伤员。
就这样,危秀英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背着廖志高在深山里跋涉了整整三天三夜,每一步都是生与死的较量,每一刻都在考验着这个江西女子内心深处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她后来回忆说,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
三天后,当她背着廖志高走出大山时,这个平日里说话轻声细语的小女人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钢铁战士。
她的双脚血肉模糊,肩膀被麻绳勒出深深的血痕,整个人瘦了一大圈,可看到廖志高渐渐恢复神志,她的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
长征路上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危秀英还曾经为了寻找掉队的民工,主动返回原路,为了安抚刚生产的女同志,翻山越岭去追赶大部队。
在她眼里,每一个生命都珍贵无比,每一次救援都是理所应当的,23年后的1958年,已经担任四川省委书记的廖志高在一次会议上遇到了危秀英。
当他一眼认出这个救命恩人时,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她的手说:"我一直想找机会向你说声谢谢!"
而危秀英却很平静地回答,那时候谁遇到都会这么做的,没什么好谢的...战争结束后,危秀英转业到地方工作,从不居功自傲,踏踏实实做到了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
退休后她住在广州郊区,生活极其简朴,把积蓄都捐给了家乡的希望工程,2005年临终前,她把珍藏的长征纪念章交给子女,只提了一个要求,别给我立碑,省下钱给村里修条路吧。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峥嵘岁月,危秀英这个名字闪闪发光,她用自己瘦小的身躯诠释了什么叫做信念的力量,什么叫做江西女子的坚韧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