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碰上硬茬了,原本想在巴基斯坦开发石油,结果协议签了,却被告知石油矿区的开发权根本不属于巴基斯坦,也就是说到头来白忙活一场 2025年7月30日,特朗普在白宫宣布与巴基斯坦达成能源合作,目标直指俾路支省西南部的石油矿区。巴基斯坦那边表示,这能减轻他们的石油进口压力,美国则看中了在南亚扩大影响的机会。协议刚签,米尔·亚尔·巴洛奇就发公开信,指出特朗普被巴基斯坦军方领导人阿西姆·穆尼尔误导,那些石油储备位于俾路支斯坦境内,不受巴基斯坦中央管辖。 俾路支省的部落长老们拒绝外部干预,当地武装人员警告说,任何未经许可的进入都会引发对抗。地方法院也介入,裁定矿权归部落自治实体。美国能源公司本已运设备到现场,准备勘探,可现在一切停摆。安全评估显示,潜在袭击风险高企,公司高层只能评估进退。 整个计划陷入法律和现实的双重困境。巴基斯坦内部结构复杂,中央政府对俾路支的控制有限,部落势力对资源有实际把持。美国忽略了这些,急于推进,结果协议成了空谈。俾路支省长期动荡,武装组织对外国企业的敌意由来已久,过去几年袭击能源设施的事例不少。这次事件暴露了美国在地区布局的仓促,没充分考虑当地权利和法律框架。 事态发展得很快,项目迅速停顿,美国能源设备闲置在沙漠中,损失估算达数亿美元,包括运输和初步准备费用。印度外交部发出声明,强调资源开发需遵守边界稳定原则,对美国举动表示警惕。伊朗也表达担忧,边境巡逻加强,防范冲突扩散。 巴基斯坦继续与中国合作,接收战机并推进经济走廊项目,同时寻求美国投资。俾路支武装组织增加巡查,重申对外国企业的敌视。米尔·亚尔·巴洛奇在国外持续呼吁关注,发布更新。美国企业撤回人员,特朗普团队调整策略,整个方案化为乌有。地区紧张持续,俾路支斯坦的独立呼声未减。巴基斯坦的平衡术显露无遗,一方面吸引外资,一方面加深与其他大国的联系。 美国这次白忙活,不仅丢了钱,还暴露了在南亚战略的短板。俾路支省的资源争议根深蒂固,部落对土地的传统权利得到部分法律认可,中央政府难以完全掌控。国际社会对这类事件的反应也值得注意,印度和伊朗的表态反映了地区大国的敏感心态。中国在该地区的深度影响力也被轻视,导致闹剧不可避免。主权和法律是合作的基础,忽视这些,代价自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