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泪目了!核弹专家魏世杰夫妻都为中国核事业隐姓埋名26年,可能是受辐射影响,儿子智力低下,女儿患上精神病,妻子三年前过世,80多岁的他,还要照顾两个残疾孩子…… (参考资料:2024-10-28 央视新闻——面对面丨为国隐姓埋名26年 核弹专家“与苦难握手言和”撑起整个家) 对于83岁的魏世杰而言,生活被一套雷打不动的程序精确锁定,每天,他准时出现在54岁女儿魏海燕的家中,引导她完成一套繁琐冗长的仪式。 魏海燕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光是喝一杯水,前后便要耗去整整一个小时,日复一日,这位老父亲仿佛一位严丝合缝的程序员,精确执行着照料女儿和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的儿子的每一个指令。 然而,一枚不久前收到的纪念章,却揭开了这位老人被时间尘封的另一面——那是一枚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的勋章,属于一位曾为国铸核盾、隐姓埋名长达26年的功勋科学家。 究竟是怎样的人生际遇,让一位曾与原子共舞的核技术专家,最终回归于最平凡琐碎的人间烟火,又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道上,都走出了撼动人心的轨迹? 他的人生,本有过一番截然不同的规划,1941年出生于山东即墨的魏世杰,少年时心向文学,梦想成为一名中学物理老师,业余时间也想挥洒笔墨,做个科普作家。 然而,时代的洪流自有其不可逆转的方向,1964年,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的他,被一个名为“九院”的神秘单位选中,直到报到后,他才恍然大悟,自己未来的工作竟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紧密相连。 魏海燕坦言:“知道我是跟搞核武器有关系,还是很激动”,那份荣耀感,是那个时代青年人最纯粹的报国之心,他也在心中暗下决心:“在这个地方我必须得好好干。” 于是,在青海221厂这片隐秘而伟大的土地上,魏世杰与邓稼先、郭永怀等一批顶尖科学家一道,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戈壁深处的事业,他负责测定炸药热膨胀系数,这正是核武器研制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 1978年,他更因在“具有内热源的炸药部件的温度场分布”研究上的突出贡献,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然而,荣誉的背后却是生死攸关的考验,196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将229车间夷为平地,四位同事瞬间粉身碎骨,这让他深刻意识到,牺牲并非一句口号,而是近在咫尺的残酷现实。 更让他心碎的,是毕业于复旦大学的未婚妻林文馨,因实验事故遭受核辐射,在病床上苦熬半年后香消玉殒,他未能见到她最后一面,那段“刻骨铭心”的美好,如同草原上的野炊和青海湖畔的漫步,转瞬即逝。 可正是郭永怀、邓稼先等前辈们那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风骨,支撑着他坚守下来,他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叛徒我不能干,逃兵我也不能干。” 当他为国家随时准备献出生命时,命运却为他准备了另一场更为漫长、更为磨人的考验,他与同在科室工作的陈位英结婚,并先后有了一双儿女。 由于工作繁忙且基地环境艰苦,两个孩子从小就被送回山东老家,夫妻俩三年才能见上一面。这种被迫的分离,也为日后的家庭悲剧埋下了伏笔。 谁知,女儿魏海燕初二时,在学习需要抽象思维的物理和几何时开始出现异常,熬夜苦读最终精神失常,30岁时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而远在老家的儿子魏刚,其先天性智力障碍也未能被及时发现。 家庭的巨变,使得魏世杰的科研生涯不得不中断,1990年,为了照顾双目失明的母亲,49岁的他申请调回青岛,从此,他的人生重心从钻研核物理的宏大叙事,彻底转向了照顾三个病人的微小日常。 他曾有过幻想,盼着医学奇迹降临,但现实却是一步步后退,从最初希望儿女上大学,到期待他们能当工人,再到最后“退到我把他们养起来算了”,重压之下,他的妻子也在晚年间歇性精神失常,并伴有强烈的自杀倾向。 在照料家人的漫长岁月中,魏世杰重拾了年少的文学梦,以此抚慰尘封的心灵,他每天坚持写作两小时,将那些封存的岁月、牺牲的战友和逝去的爱人付诸笔端,最终出版了11本书。 而今,他不仅笔耕不辍,更玩转互联网,录制科普视频,分享与儿女的日常,展现出与时代同行的活力。 去年,老伴去世后,他为自己和孩子们的未来做好了妥帖的安排,买房、买保险、找好监护人。 曾经的助手王月玲便是监护人之一,她曾目睹魏老因女儿自杀未遂而第一次流露脆弱,声音哽咽,她说:“我就要把别人欠给他的子女的那种爱,我要给他。” 当被问及什么是幸福时,魏世世杰的答案朴素而温暖:“我的幸福就是孩子能吃饭了,一天有时候还唱个歌,我还能享受天伦之乐。” 从铸造国之重器的“大我”,到守护家庭的“小我”,魏世杰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担当与坚韧,他的人生既有为国奉献的激昂乐章,也有家庭苦难的低沉吟哦,二者交织,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交响。
好温柔的人简单一句话看得我好感动
【2点赞】
用户15xxx59
国之栋梁,德才兼备,品格高尚,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