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在工作沟通中差点踩坑。原本是好心提醒,结果话到别人耳朵里就变味了。
在负责跟进的项目方案会上,我和同事王哥对方案。看完报表后,我觉得有些数据需要精进,便顺口说了句:“这部分数据你重新再核对一下吧。”
结果同事当场脸色就沉了下来,说:“你是觉得我数据做得有问题?我周末没休息都在加班,反复核对过的。”他以为我在挑刺儿,现场气氛瞬间变得尴尬,后续讨论也磕磕绊绊。
回家后自我反省了一下,觉得今天说话的方式可能有些问题。于是,我决定试试“正向表达法则”,换个思路。第二次讨论时,我笑着对王哥说:“王哥,这组数据今天咱们一起过一遍怎么样?可能需要校准些细节。”
王哥立刻翻开笔记本,说:“好啊,我正想和你确认几个来源呢。”我们两人半小时就梳理完了问题,方案也顺利推进。换成“咱们一起看看数据咋样”的说法,对方立马主动配合,效率翻倍!
刚刚复盘了一下,我不由得感慨:以前总觉得把事说清楚就行,现在才明白,职场里“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同样是提建议,“一起看”比“你重做”多了份尊重,却能少掉80%的隐性矛盾。
其实,职场沟通就像剥洋葱,直接戳痛点容易让人抵触。但裹上“共同解决”的糖衣,反而能让真话更易入口。那些高情商的职场人,从来不是靠话术套路,而是懂得把“纠错”藏在“协作”里,把“要求”融在“共情”中。毕竟,没有人喜欢被否定,但所有人都愿意被需要。
所以说,同一件事换个说法,效果天差地别。会说话的人,在职场真的能少踩好多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