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藏人很少出来打工?其实说白了,因为西藏人口本来就少,穷人靠着福利补贴都能过的滋润,何必背井离乡? “你知道吗?在西藏,一个放牧的藏族家庭每年光补贴就能领上万块,谁还愿意去内地打工受罪?”去年在拉萨的一家甜茶馆里,一位常年在藏做生意的四川老板对周围的人说着。 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思考,为什么我们在沿海工厂里很少见到藏族打工者?是高原儿女不愿离开家乡,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翻开西藏的财政账本,你会发现这里可能是中国福利体系最“慷慨”的地区。从2008年到2024年,农牧民医疗补助标准从人均100元涨到了140元,数百万农牧民享受免费医疗政策,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更是过半。 更惊人的是边民补贴,2017年一线边民年补助达2700元,二线2500元,惠及16万人。对于那些劳动力少的家庭,政府还额外发放每人每年600元的专项补助。算上“三包”教育、集中供养等政策,一个普通藏族家庭确实能靠补贴维持基本生活。 反观内地打工潮,本质上是受限于生存的选择,就好比一些贫困地区,那里没有各种各样的科技,没有令人目不暇接的高楼大厦,甚至也很少有能足够补贴家用的福利,所以打工就成了脱贫的唯一出路。 但把西藏人不外出打工简单归结为“福利太好”就有些太过片面。比如在山南一家藏毯厂,这里的藏族工人月薪不足2000元,每天工作12小时,但他们宁可与汉族老板争执工资,也不愿去内地工厂。 这不是经济账能解释的,或许更深层的原因是文化隔阂。很多藏族同胞从小过着游牧生活,对一些公司的考勤制度、标准化操作充满不适应。就像厂里老师傅说的:“用量筒定量加东西?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凭感觉染羊毛!” 而且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内地人进藏要克服高原反应,藏族人到平原也会出现“醉氧”,主要是嗜睡、乏力、免疫力下降。 不过,这种“福利依赖”正在悄然改变,随着西藏地区更多学校的建成,新一代藏族青年开始掌握数控机床、电商运营等技能。就像西藏一位90后创业者,就通过直播把藏香卖到了北上广。他曾说过:“政府补贴就像酥油茶,能暖胃但不能致富。” 这种观念或许预示着,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藏族同胞主动融入全国劳动力市场,不是为生存所迫,而是为发展机遇。 或许真正的出路不在“是否外出打工”,而在于如何让高原特色产业创造出足够多的高质量岗位。毕竟,最好的福利不是永远发钱,而是教会人们赚钱的本事。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