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北洋政府发不出工资,就将故宫内8000麻袋大内档案,以4050银元的价格,卖给了造纸厂。造纸厂正要将档案通通化浆造纸时,一个人急匆匆赶来,说他愿出三倍价钱买下来。 1921年的北京,北洋政府真是混不下去了。财政崩盘,各部门都揭不开锅,教育部更是连员工工资都拖了好几个月。没办法,他们开始翻箱倒柜,看看有啥能卖钱。结果,目光落在了故宫里堆着的八千麻袋大内档案上。这些档案可不是普通纸张,里面装的是明清两朝的朝廷文件,像诏书、奏折、外交文书啥的,历史价值拉满。可在当时,谁管这个啊?政府眼里,这就是一堆占地方的废纸。 于是,教育部一拍板,把这堆档案以4050银元卖给了西单的同懋增纸店。纸店老板程运增拿到手后,打算挑些看着不错的卖到琉璃厂古玩市场,剩下的就拉到唐山和定兴的造纸厂,化成浆再造纸。这要是真干成了,那些珍贵史料可就彻底没了。 就在档案要被送去造纸厂的前一刻,事情起了变化。历史学家罗振玉那天正好在琉璃厂溜达,摊位上瞅见几份文件不对劲——明代大臣洪承畴的揭帖、朝鲜国王的贺表,这不是大内档案吗?他一打听,得知剩下的正要被送去化浆,急得不得了。罗振玉赶紧拉上朋友金梁,直奔纸店,跟程运增说:“我出三倍价,一万二千银元,全买了!”程运增一听,这买卖划算,立马点头。 档案到手后,罗振玉可没闲着。他把这八千麻袋运到北京租的库房,自己盯着搬运,生怕弄坏一点。冬天冷得要命,他点着油灯,一袋袋翻看,挑出《清太祖实录稿》这种宝贝。后来,他还亲自把一部分运到天津,日夜整理,编成了《史料丛刊初编》出版。可这活儿花钱如流水,他到处借债、卖藏品,硬是撑着把事儿干下去。 不过,钱终究是个大问题。到1924年,罗振玉实在扛不住了,家底都掏空了。他只好把大部分档案以一万六千银元卖给了收藏家李盛铎,但自己留了点特别珍贵的。1928年,他搬到旅顺,1933年还搞了个大库旧档整理处,靠伪满洲国和日本的资助,整理出六万多件档案,捐给了奉天图书馆,只留了二百多件给自己。 这些档案后来辗转多手,到了1958年,国家档案局挑出三百麻袋最值钱的,包括崇祯的科举试卷、努尔哈赤的实录稿、吴三桂的题稿等等,成了研究明清历史的宝贝。罗振玉这波操作,实打实救下了这些文献,也让大家开始关心文物保护。鲁迅当年还写文章骂过,说社会对文物太不上心,得重视起来。 当然,罗振玉也不是没争议。晚年他掺和伪满洲国的事儿,1933到1938年当过满日文化协会会长啥的,后来跟日本闹掰了,1938年辞职回了大连。1940年他在旅顺去世,73岁。他救档案这功劳没得说,但政治上的选择确实让人议论纷纷。不过话说回来,没他那一万二千银元,这些档案早成造纸厂的浆了。 这事儿放到现在看,也挺有意思。北洋政府那时候穷得卖档案,跟现在有些地方财政吃紧是不是有点像?但文物这东西,真不是有钱就能买回来的。罗振玉拼了老命救档案,算不算给咱们提了个醒——历史不能随便扔?
1921年,北洋政府发不出工资,就将故宫内8000麻袋大内档案,以4050银元的
混沌于浮云
2025-08-10 00:16: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