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点开《歌手》总决赛的结果,屏幕上“陈楚生 歌王”几个字刺得人眼睛生疼。这哪里是一

点开《歌手》总决赛的结果,屏幕上“陈楚生 歌王”几个字刺得人眼睛生疼。这哪里是一场音乐竞技的落幕,分明是对“歌者”二字的公然消解——当一个连基本唱功都难以自洽的歌手站上最高领奖台,当曾经被誉为“华语乐坛照妖镜”的节目沦为资本操弄的舞台,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个为音乐较真的时代,好像真的过去了。 陈楚生在节目里的表现,与其说是“竞技”,不如说是一场冗长的自我重复。选曲永远徘徊在小众与晦涩的边缘,不是说小众音乐不该被看见,而是他的演绎始终停留在“完成演唱”的层面:旋律抓不住记忆点,情感浮于表面,那些所谓的“个人风格”,更像是对技巧短板的掩饰。听众听不到声线里的故事,感受不到音符里的力量,甚至在几处关键转音时,音准的偏移像一根刺,扎破了“专业”的伪装。对比同场其他歌手对气息的精准控制、对声域的自如拓展,他的演唱像一张单薄的纸,风一吹就露出了褶皱。 更令人不适的是舞台之外的蛛丝马迹。总决赛三次单独彩排的特殊待遇,镜头剪辑里刻意放大的“情怀牌”,芒果系艺人自带的资源光环……这些明晃晃的偏袒,让比赛结果成了一道提前写好答案的算术题。资本用数据和流量搭起舞台,把“歌王”的奖杯变成了给自家艺人的镶金名片,却忘了这舞台本该属于那些为一个音符磨百遍、为一句歌词熬半宿的歌者。 想起《歌手》最初的模样:黄绮珊在《等待》里撕裂的爆发力,李健用诗意熨帖过的《贝加尔湖畔》,邓紫棋用青春撞开乐坛大门的《泡沫》……那时的舞台有争执有遗憾,却始终有对“好音乐”的共识。可如今,当技巧让位于人脉,实力臣服于利益,当观众在屏幕前数着镜头里的私心,这档节目早已背离了音乐的初心。 陈楚生的“歌王”,像一面镜子照出华语乐坛的尴尬:当资本开始给音乐打分,当流量能定义艺术高低,真正的歌者要么被边缘化,要么学会在规则里钻营。我们不是否定任何歌手的努力,只是无法接受一场用利益堆砌的“胜利”,去亵渎那些年我们为纯粹歌声心动过的瞬间。 若《歌手》的舞台再无对音乐的敬畏,只剩资本的游戏,那停办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至少,能让我们记得,曾经有过那样一个舞台,歌声里有星辰大海,而非满眼铜臭。#陈楚生#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9
用户10xxx19 19
2025-08-09 18:53
歌王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