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战略甜蜜点,正在变质。 不是什么慢性病,而是骤然的味变——昨天还觉得人人抢着请客,今天就发现饭桌上已经没人替你夹菜。 印度学者西达尔特·拉伊梅迪把这个过程拆得很直白:甜蜜点,就是不用付出太多就能换来超规格的战略红利;痛苦点,就是无论选边还是中立,代价都要你自己咽下去。 回头看,独立后的印度三次摸到过这种甜蜜点。 冷战初期,打着“不结盟”的旗号左右腾挪,超越国力地混进了大国的牌局。 新世纪初,中美刚起步对峙,美国递来橄榄枝,中国也不吝接纳,谁都想把印度放进自己阵营里。 最近一次,是俄乌战争爆发,西方急着找“非西方大国”撑场子,印度自然成了香饽饽。 可这三次,都是好景不长。冷战里因为亲苏,挨了美国的冷眼;90年代末经济崩得差不多,被国际体系当空气;现在又走到一个两头不讨好的境地——大国不争相示好,反倒开始翻旧账、甩压力。 当年那种双向拉拢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美国一度愿意给高科技、开军贸、拉进“四方安全对话”,培养它当“亚洲平衡手”。中国则把它请进上合组织,在经贸上保持务实合作。印度不用表态,就能一边买俄制武器,一边享受欧美技术,还能在“全球南方”混个领袖位置,顺带搭中国崛起的顺风车。 但进入2020年代,棋局变了。美国的耐心掉得比股市还快。俄乌开打后,印度拒绝谴责俄罗斯,还加大进口俄油,美国脸色立刻冷下来。如今特朗普干脆直接上关税,用经济手段捅破那层客气。 中国这边,也开始对印度的战略关切置若罔闻——你在边境闹事,我该建的路照建,该推的项目照推,懒得跟你耗口水。 过去那套“拉中国压美国”或“抱美国防中国”的策略彻底失灵。美国不再怕中印走近,中国也不怕美印牵手。印度手里的筹码,瞬间贬值。 莫迪在这里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表面上,他一直在讲“战略自主”,好像是高手游走于两大阵营之间;实际上,这套玩法更像是回避承诺的投机术——典型的骑墙。 俄乌问题上,他装中立,不谴责俄罗斯、不入制裁圈,但又跑去基辅,配合泽连斯基摆姿势。 和美国的合作,也没真掏心窝子——既不当军事盟友,也不在亚太安全议题上替美国分担。结果就是,奥巴马、拜登眼中的“民主伙伴”,到了特朗普嘴里,就成了“经济对手”。 更要命的是,莫迪政府对内的经济、军工改革没能兑现预期。技术上没大突破,产业链竞争力不足,军备还严重依赖俄制系统,外交台词说得响,实际贡献却薄。这样的印度,在硬碰硬的博弈里根本没资格坐到大人桌前。大国自然也不会再白给它战略耐心。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莫迪。就算换个人,甜蜜点也很难长久。这个位置,本质上是靠别人对你的预期吃饭——只要别人觉得你“快成了第二个中国”,就会投资源、给礼遇。一旦发现你只是嘴上雄心万丈,行动上裹足不前,预期泡沫就会破。 2000年后,美国押注印度,是希望它能崛起到足以平衡中国的程度。二十多年过去,印度GDP是涨了,但制造体系没补齐,军力没脱俄制,区域安全上更没法替美国扛事。差距越拉越大,资本和战略投资的热情自然降温。 更关键的是,全球环境已经换了天。中美对抗硬化、俄乌战争绵延、美欧重新编队——这些都逼着各国亮明身份。战略模糊不再是聪明,反而成了负担。 可印度还沉浸在老剧本里——既想当大家争抢的对象,又不肯从墙头下来。结果就是,该表态的时候拖字诀,该下注的时候怕赔本。等到体系重组完成,它发现自己既没蹭到中方的信任,也失了西方的耐心。 甜蜜点,本就是大国博弈留下的缝隙。等缝隙被硬对抗堵死,中间地带就萎缩,像印度这样四处试探的游走者,自然会被挤到边上。 归根结底,印度的问题是没在新格局里找到新定位,还用旧逻辑处理新问题。今天的国际政治,已经不是灰色空间横行的时代——美国在收紧盟友链,中国在深耕多边圈,连俄罗斯都在挑真正的支持者。模糊角色,只会越来越孤立。 莫迪可能还在想,等风向一转,自己又能回到甜蜜点。可现实是,风向变了两次,他的位置只会离中心越来越远。 参考资料:《 刘宗义:印度为何此时“卸磨杀驴”?-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