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狱医刘石人到女牢诊病,刚到门口,一女犯突然趔趄摔倒在他身上,并迅速塞给他一个纸团。刘石人正要扶她时,狱警走过来。刘石人只能怒骂:“找死啊,差点把老子撞到!”
刘石人原是国民党部队的中校军医,早年毕业于西北军医学校,曾在战场上处理过大量伤员。1947年部队调整后,他被派到渣滓洞担任狱医,这座监狱主要关押政治犯,条件恶劣,犯人常因伤病得不到及时治疗。
起初,刘石人只是例行发放药品,但随着接触增多,他开始注意犯人们的具体情况。监狱看守长李磊负责日常管理,常强调犯人是危险分子,需要严格防范。刘石人通过坚持要求进入牢房检查,逐步获得更多权限,这让他能直接处理感染和高烧病例。
女犯人胡其芬是这次事件的当事人,她在监狱中因参与地下活动被捕,身上有故意制造的伤口以便接近医务人员。纸团内容涉及药品需求和外部接应信息,这标志着刘石人开始卷入更深层的援助活动。
从1948年起,他利用巡诊机会传递磺胺类药品,这些药品对伤口感染有实际效果。他还伪造诊断报告,将一些犯人描述为患有传染性疾病,迫使狱方同意转往市立医院治疗,从而实现保外就医。
渣滓洞监狱的历史档案显示,刘石人通过这种方式先后帮助37名犯人脱离监狱环境,其中包括多名女犯人。他领用的麻醉剂超出常规用量,部分用于影响狱警的警觉性。
1949年春季,他的行动扩展到销毁部分犯人自白书,共计43份,这减少了狱方对犯人的进一步迫害。他还传递情报89次,这些情报包括监狱布局和犯人名单,帮助外部力量制定计划。
胡其芬在监狱中多次与刘石人接触,她的手肘伤口是故意造成的,以制造接近机会。刘石人的听诊器成为隐藏工具,常用于存放纸条或小型地图。监狱药房记录证实,他的药品发放记录异常,但狱方未及时察觉。1949年11月前夕,刘石人配制消毒溶液时加入特殊成分,导致部分狱警反应迟钝,这为犯人逃脱提供了短暂窗口。
重庆解放后,西南局档案解密了这些细节,刘石人的贡献被正式记录。他并非一开始就参与援助,而是通过那次纸团事件逐步展开行动。胡其芬在临终前用血迹留下字迹,表达对他的认可,这件物品如今保存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与刘石人的医用器械一同展出。2008年文物普查时,医务室墙缝中发现一封未寄出的纸条,内容涉及行动时机,这进一步证实了刘石人的情报传递工作。
渣滓洞监狱作为国民党时期的关押场所,关押了多名革命者,刘石人的角色独特,他利用军医身份平衡了狱方要求和实际援助。看守长李磊等狱警维持监狱秩序,通过棍棒和隔离手段控制犯人,但刘石人的医疗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犯人伤病问题。他的西北军医背景让他熟悉药品管理,这为援助提供了技术基础。
1949年大屠杀前,刘石人携带伪造报告前往警备司令部,这份报告隐藏了监狱布防细节。他的听诊器在展出时被确认曾用于藏匿物品。胡其芬的遗物与这些展品相邻,象征了那段历史的联系。文物普查的发现补充了未完成行动的细节,纸条上的字迹匹配刘石人的笔迹。
刘石人在监狱任职期间,面对狱警的监视,坚持医疗职责,这让他能持续援助。国民党部队的背景让他了解体制运作,但他在渣滓洞的选择体现了个人判断。犯人们通过他的帮助获得了药品和情报支持,这在档案中被量化记录。
渣滓洞监狱的整体管理依赖于看守长李磊的指令,他强调隔离和惩罚,刘石人的坚持检查偶尔引发争执,但最终未被阻止。他的药品领用记录虽异常,却因医疗名义而通过审核。胡其芬等犯人的伤口处理成为援助起点,那次碰撞事件开启了后续链条。
刘石人毕业于西北军医学校,这让他具备处理复杂伤病的技能,在渣滓洞应用到犯人身上。他为颈部淋巴问题的犯人诊断传染病,这直接导致转院。档案显示的37人保外就医,包括多名政治犯,这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监狱药房的磺胺和麻醉剂消耗超出标准,刘石人以此为基础扩展援助。他的情报传递涉及犯人名单和布局图,这些通过巡诊实现。胡春浦等男犯人也通过类似方式获得帮助,刘石人的把脉检查成为掩护。
重庆解放后的档案解密公开了这些数字,89次情报和43份销毁文件体现了他的作用。胡其芬的血字遗物在纪念馆展出,与刘石人的器械保持距离,象征历史联系。文物普查的纸条补充了行动细节,确认了未寄出信息。
渣滓洞监狱的历史中,刘石人的故事突出医疗援助的作用,他平衡了职务和实际行动。看守长李磊的严格管理未完全阻挡援助,犯人们的伤病处理成为关键环节。他的西北背景提供了专业支持,这在援助中发挥作用。